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回想风飘絮

时间:2010-02-04 12:27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路来森 点击:
于是,告别就成为了一种仪式。虽然知道用不了很长时间我还要回来,但母亲总是把我送出很远。我一次次回望,母亲却总是站在那儿,她满头的白发,瘦削的身体,立在那儿,站成了一棵秋霜后的芦苇,伶仃而又萧瑟。 是的,母亲就是一棵生长在陆地上的芦苇,她泼辣而又坚韧地
      1
推开大门,走进老家的庭院,院子里静悄悄的。迎面的两棵杏树,花开得正白。栖在枝上啄食的几只麻雀,见有人进来,蓦然飞走,衔走的只是缕缕寂寥。   
  我和妻子没有急着进屋。她把手里的东西放在阳台上,我则站在庭院里,观察,感受家中那份春日里的宁静。   
  太阳懒洋洋地照着,满院子里平铺着一种安静和慵懒。屋门口两边的石榴树,已发出了紫红的嫩芽。这两棵石榴树已是栽种多年了,枝干屈曲,枝条旁逸斜出,和老屋一起沧桑在那儿,那点点的“紫红”,是生命的又一次萌发。阳台下的那棵月季花,也已生发出了旺盛的枝芽,它是我在家居住时栽上的,已有十多年了,这些年,它年年花开花落,喧闹着这个小院;忘记是哪一年,父亲在庭院中栽上了一棵小榆树,现在已如拳头般粗,柔软的枝条上,冒出了串串嫩青色的榆钱,只是还没有长大,怯怯地缩着身子。那棵弯曲的枸杞树,已没有了往日老枯的枝条,显然是刚刚修剪过的。风在小院中轻轻掠过,像是一种低语。   
  这一切,都兀自地存在着、生长着,自然,却又寂寂。   
  在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就是它们,陪伴着我的父母,过着生活。   
  父母还没有觉察到我们的到来,我猜想,他们一定还是在聚精会神地看电视,因为几乎每次回家,父母呈现给我们的都是这一情景。两位老人都耳聋得很,若不是院子里发生巨大的声响,或他们有意向院子里眺望,是不会知道院子里的事情的。   
  透过玻璃窗,我已看到母亲那满头的白发。我知道,母亲是正坐在靠近南窗的那张小床上。这是母亲的习惯,平日没事,她就坐在那儿侧着身子看电视。她坐在一种寂寞里,也坐在一种平静里,看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热闹世界。   
  那张小床,本是母亲为我的儿子——她的孙子准备的。儿子考住大学的第一年,寒假我们带他回家过年,母亲硬是要儿子随她睡,于是便在南窗下安放了一张小床。母亲说:“安在南窗下,暖和。”其实,一年两个假期,儿子至多会在床上睡几个晚上,可这张小床,此后就一直放在了南窗下。几乎每次儿子回家睡的第一个晚上,第二天,儿子就抱怨说:“困死了,奶奶一夜没睡,老跟我说话。”我只是淡淡地一笑,笑后便是一阵心酸。我知道,我的母亲老了,因为老了,才有了对亲人的更强烈的思念,才有了对自己的孙子的喋喋不休的话语。我在心中对儿子说:“或许,有一天你的爸爸也会这样的。”再往后,好多次我回家,总能看到母亲坐在小床上,总会看到母亲那满头的白发。有时我想,是不是母亲这一根根的白发里,也飘着对儿女的丝丝牵挂呢?   
  我和妻子走进父母的房里,两位老人一脸的惊喜。父亲拉座(像是要接待客人),母亲则起身想从床上下来。我赶紧抓住母亲的手,把母亲按在床上,我觉得母亲的手微微颤抖,她一头银色的白发好像也在抖动。
  好多次,看到母亲的白发,就让我想起了秋天里干枯了的玉米叶。在那一丛丛的玉米叶里,母亲的身影在晃动。这种影像还是大集体时留下的。   
  那些年里,每到玉米成熟,收割玉米的时候,村中的家庭妇女都要挎上筐子,到田地里掰玉米,而男劳力们则手持镰刀,在后面收割玉米秸。其实,掰玉米的活儿要远比收割重、累,她们要把一筐筐玉米从地里挎出,再装到车上。在地里,刀片一样的玉米叶,划割着她们的脸庞,玉米穗上的尘土扑打到脸上。一天下来,脸上就布满了血痕和灰尘。那些时间里,我常常看到一个疲惫不堪的母亲。也许,每个人都会明白,那样的一种疲惫,是注定一个人会尽早地白头的。所以,到后来,即使是看到青青的玉米叶,我也会想到它的干枯,想到母亲的疲惫,想到母亲满头的白发。   
其实,母亲所受的累何止是这一些呢?那个大集体的时代,近乎是一个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时代。母亲这一代人,无私地把自己最好的岁月奉献给了那个时代。“油尽”注定是“灯枯”的,过度的劳累,留给自己的只能是提早的衰老。
2
我是什么时候注意母亲的白发的,已经不记得了。
但母亲的白发,对我心灵的冲击,确是愈来愈强烈了。
      我上次回家是在二月初九日,那天是父亲的生日。二月初九,春天里一个高高的日子。可母亲的生日是九月初二,于是母亲就常说:“我命中和你爹不和,连生日都是对着的。”事实上,在我的记忆中,两个人也确实是冲突不断,遇事意见很少有一致的时候。轻的时候,两人就吵几句嘴;重的时候,则常常僵持不下,要“斗”好长一段时间。记得有一次,我们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两个人就吵起来了。母亲在房内,父亲在房外。母亲一边啜泣,一边说:“你什么时候听过我的劝说?”父亲就说:“听你的劝说,女人当家必定得垮,我为什么听你的?”父亲的话就是这样,又倔又硬,像一块石头重重地砸在地上。也不知有多少次,同样重重地砸在母亲的心上,砸碎了母亲的心。我觉得,我的父母就像是一座山和一条河,他们命中注定要在某一个地方相遇,于是,山挡着河,河绕着山,缠绕在一起,互不相让,僵持不下;但他们又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大概这就是命吧,上帝的手把他们拉在一起,让他们表演着悲悲喜喜的剧目。   
  遵循着农村的风俗,父亲的生日办得比较像样,母亲的生日则是只有我和妻子回家,同老人在一起吃顿饭。虽然只是一餐饭,母亲却很高兴,她认为比父亲的生日过得“踏实”,她喜欢这种安安静静的日子。   
  原先,父亲过生日时,总是母亲忙活,一个人炒菜做饭,忙里忙外,极尽操劳。后来母亲渐老,这种操劳的活儿就由我和妻子接了过来。从此,母亲就只好“闲”在一边了。   
  今年的二月初九,天气似乎特别的晴暖。母亲一个人拿一只脚凳,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她眯着眼,好像院中忙碌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她把自己“陷入”一种寂静之中,为自己构建出一个清净的空间。她的满头的白发,在阳光下发着光,泛出一种银白色的宁静,释放着一种笃定的禅意。我觉得这样很好,她能把自己“静”在一边,就免得像一些年老的人那样,因为看不惯一些事情,而心烦气躁,而伤身伤心。   
  母亲就这样坐着,沐在太阳的温暖里。   
  我的心也很平静,出出进进,忙里忙外,疲劳着,快乐着。因了父亲的生日,因了母亲的那份平静和淡定。   
  客人陆陆续续到来了,我的三个妹妹也来了。她们放下东西,就围在了母亲的身边。这是做女儿的天性。我在忙碌的同时,不时地看看母亲,我希望永远从母亲脸上,看到一种安静和祥和,看到一种幸福和喜悦。   
  忽然,我看到了一幅温暖的情景。   
  我的小妹正在为母亲梳头。母亲的发髻已经散开,稀疏的白发如枯叶一般散在她的头上,小妹左手拢着母亲的头发,右手用梳子一下一下地梳着,动作缓慢而又轻快;母亲则笑盈盈地浅低着头,不时拿右手在头上按一下。中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着,照着这一对幸福的母女,一种慈祥的爱笼罩了周围的一切。梳着、梳着,母亲的白发不再凌乱,温顺地披了下来,像是披上了银洁的丝线,散着圣洁的光辉。我呆了,痴痴地看着,看着我那易于满足的母亲,看得母亲的幸福带出了我的泪水。小妹看到了痴呆着的我,对我笑笑,说:“看,咱娘的头发都白掉了。”她用手拢了拢,发不盈手。   
  是的,母亲的头发确是都白掉了。是因为那曾经的艰难的日子,是因为对儿女的过度地操劳。   
  记得从前曾经流传过一个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其实,那已是比较好的时候了,能吃上鱼头的妈妈还算是幸运的。我小的时候,家里很少煎鱼吃,偶尔煎一次鱼,孩子又多,连鱼头也是剩不下的,我的母亲只能吃散在碟中的鱼焦末。   
  曾经有好几年,几乎每次吃饭,母亲总是落在后面,最后吃饱,我们总嫌她吃得慢。后来才明白,不是母亲吃得慢,而是母亲有意落在后面,先让孩子们吃饱。在那经济困难的时代,母亲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呢?我觉得,世上最不张扬的,就是母亲的爱。
      3
    后来,我回家得愈来愈勤了,因了两位年过七十的父母。
    于是,告别就成为了一种仪式。虽然知道用不了很长时间我还要回来,但母亲总是把我送出很远。我一次次回望,母亲却总是站在那儿,她满头的白发,瘦削的身体,立在那儿,站成了一棵秋霜后的芦苇,伶仃而又萧瑟。   
  是的,母亲就是一棵生长在陆地上的芦苇,她泼辣而又坚韧地长在那儿,历尽艰辛,一生与土为伴。从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忙碌在土地上。   
  春天里,最多的农活是栽种红薯,记忆中,母亲总是低弯了腰,在那儿“封埯”。这种活儿,不仅双手沾满了泥土,而且必须是弯腰至脸几乎贴近地面。春风刮起,尘土扑头盖脸而来。所以,那个季节里的母亲,常常是灰头灰脸,头发上也布满了尘土,总喊着腰痛。当春天催生万物滋长的时候,却把母亲的腰“催”弯了。   
  麦收时节,是一年里最忙最累的时节,正如农谚所说:“三秋不如一麦忙。”父亲不在家,母亲就随着男劳力们一起下地收割小麦,炽热的中午,骄阳似火,母亲挥动镰刀,弯腰低头,汗如雨下,她那娇小的身体,时常淹没在火一般的麦田里,金色的海洋似乎执意要吞下那艘轻飘的“小船”。小麦变黄了,成熟了,母亲的脸也染黄了,消瘦了。十几天的麦收下来,把母亲煎熬成了一棵枯槁的小麦。   
  秋天,进入了收红薯的季节,这是一个漫长而又疲惫的季节。那个时代里,干这种活儿,常常是白天男劳力将红薯刨下,分成若干堆,晚上则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户,切成薯干。我们家孩子多,每次总能分到十几堆,十几堆红薯,“战线”拉得很长,母亲就从一堆切起,其它的就让孩子们蹲在上面看守。夜渐深,天气越来越凉,秋星高悬,眨着冷冷的眼睛,麻木地看着这个地面上的世界。母亲干一会活儿,就喊几声,唯恐孩子们睡去着凉。可最终,孩子们还是渐次睡去了。当第二天天亮,孩子们醒来的时候,身上已盖上了母亲的棉衣。母亲的擦刀还在嚓嚓地响着,她一夜未睡,一直在切着红薯。
  那些秋天,秋风不仅萧瑟了草木,也憔悴了我的母亲。有几个人,能经受得起那样的疲劳和困顿呢?   
  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淡逝在往昔里了,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了一种印痕,染上了母亲的白发,并在母亲的白发里,沉淀下了她一生的艰辛和命运的悲凉,她把自己凝聚成一株苍苍的蒹葭,摇曳在晚岁的夕阳里。   
  风起处,白絮飘飘。让我回望,让我挂念。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世界名作家小小说精华

作者:霍桑 等

本书共收集13个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35位名作家的佳作。最老的一位是《十日谈》作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重…

发布者资料
宛若清风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09-12-16 16:12 最后登录:2014-12-28 14: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茶引

    发丝滑落,惊动水景,亦惊动心境。端起茶杯,轻啜一口,顿时五官皆醒,再饮清润之感流...

  • 解冷情 泄漠意

    我们变冷漠了,是因为自私。计划生育的产品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特色是自私,相信很...

  • 【原创】心随我动

    如诗岁月,每一个情节都落红萧萧,阑珊如昨;年轻的孤傲,引人注目,但倩影折射的光芒...

  • 在城市的夜空下写博

    华灯已灭,冷风轻吹,深夜两点,夜色朦胧,而我孤枕难眠,饮一杯清水,方才关闭电脑推...

  • 万家灯火,我却孤单

    一个人漫步在能看见万家灯火的操场,看着人家一家三口的温馨美满,自己除了羡慕不已,...

  • 一滴泪落下需要多少时间

      流下一滴眼泪,需要很久很久。人越长大,就越习惯于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再放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