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好喜欢下雨。听那雨打在不同的物体上发出的“叮叮当当”、“淅淅沙沙”、“淅沥哗啦”的声音,尤如天籁;喜欢雨水将大地洗得清清爽爽的感觉。当然更令人高兴的是,看着屋檐下竹筒里流出的水渐渐注满下面的接着的水桶。——我能一望就是老半天,雨小时,那水流像细线涓涓而下;雨大时,像一注小瀑布直泻而下。我就望着它慢慢地注满水桶,然后急急地换上一个空桶,然后把满桶的水拎进门,倒入家里的水缸。我没有尝试过玩水仗的乐趣,那是男孩子们的专利,我的高兴只缘于我可以有几天不用去山边的小水库里挑水了。
下雨了,只要不是特别大,一般是不带雨具的。总觉得那是自己朝思夕盼的恩物,得好好享受。雨丝从脸上滑到脖子里,凉凉的、冰冰的,从头到脚,好舒服,好痛快。一边跑,一边张着嘴,让雨点佝小弹珠似的投进口中,清清爽爽。放学回家的路上也是不敢作太多的逗留,妈妈正等着我做帮手呢。但每次看到妈妈拿干毛巾怜惜地擦着我发上、脸上的雨水时,那淋雨后的温暖再一次荡漾于心间,于是,也便更爱雨了。
(二)
其实,雨让我害怕的时候还是有的。十六岁那年,爸爸妈妈把我送到了岱山长涂岛的阿姨家,在那儿念书。正是初三年级,学校要求学生参加夜自修。那时阿姨家离学校不近,要走过一片无人的稻田,还要拐好几个弯。其中有一个拐弯处有一口水井,据当地人讲,那井里死过人——是被人强奸后扔进井里的,所以,平时那井边很少有人在洗什么,每次经过那里,我总是低着头加快脚步。那年的夏天台风特别多,下雨天也就更多,为了防止生病,阿姨是不可能让我淋雨上学的。十六岁正是自尊心特强,又特敏感的年龄,怎么也不让忙碌的阿姨每晚接我回家。
那夜,晚自修结束已九点,又帮老师批改了几本作业,等回家时已没有了与我同路的同学了。外面一如既往地下着雨,穿上姨父宽大的雨衣,匆匆冲进雨帘。走着走着,快到那口水井时,突然身后传来“咣当、咣当”的脚步声,我回头一看,一个高大的身影,裹在雨衣里,记忆中好像没有路灯,但凭感觉那是个男人。我加快了脚步,可我快,后面的“咣当”也急。我吓得干脆跑了起来,可那家伙还是不远不近地跟着我,直到家门口时,才发现那人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
第二天早餐时,我把这事告诉了阿姨,阿姨好像并不在意。晚饭时,阿姨笑着告诉我:“我问过了,昨晚跟着你是徐群,我见你一个人那么晚回家不放心,托他照顾你的。他可能不好意思明说,所以只偷偷地跟着你。昨晚他一直在那井边等你呢。”哦,我如释重负。我才转学半年,对同学不熟,只知道徐群的父母都是老师(我阿姨也是老师),成绩很好,但说话做事总是一付高傲不羁的样子,似乎很难接近。没想到……从此,身后的脚步声一直伴我到毕业离校。而我,从未当面向他表示过感谢。
青涩的青春岁月,雨夜的脚步声是最温暖的记忆。
(三)
有人说,不会流泪的女人是可怕的。我很奇怪自己从什么时候起不再会流泪了,挺害怕自己成为“可怕”的女人。其实,不会流泪是因为不会感动,不会感动是因为生活中没有可感动之事,可感动之人了。有时戏称自己已修炼得“刀枪不入,水火不浸”了,对人对事对物皆能以一颗平常心相待。宁静致远,宠辱不惊。
所以,也更爱看雨、听雨、淋雨了。我觉得,我流不出的泪雨能替我流。豪雨哗啦是一种渲泻,纤如星芒算是低泣吧。看雨,那聚集在电线上的雨点,像五线谱上的全音符,它们一串串地排列着,有时向右移,有时向左来,让人想到弹钢琴的手在左右移动。雨越大,音符自然也越大,然后汇成一颗大水珠降落在路上,那感觉美极了。你听,急雨如大弦嘈嘈,纤雨如小弦切切,这又是另一种天然的音乐在合奏关幽雅的曲子。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也许可一直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人事的变迁,尤使我于雨中俯仰低徊,寻找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