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缙云,时光的侧影

时间:2013-05-30 07:14来源:天涯文学 作者:赶路秀才 点击:
一、河阳古村 走进这座村庄是第二次了。上一回,缘于年初的一个民间非遗文化活动。 村落环山抱水。村口有石拱古桥,桥名公济,五孔。石基,石栏,石阶。石色赤褐。已是秋末时光,葱郁渐退,招摇了二个季节的树木日渐骨感。桥面上散落着三两成堆的枯叶。有金

  一、河阳古村


  走进这座村庄是第二次了。上一回,缘于年初的一个“民间非遗”文化活动。


  村落环山抱水。村口有石拱古桥,桥名公济,五孔。石基,石栏,石阶。石色赤褐。已是秋末时光,葱郁渐退,招摇了二个季节的树木日渐骨感。桥面上散落着三两成堆的枯叶。有金色的手掌状梧桐叶,铁锈色的针条状水杉叶,刀片状的柳叶,叶脉纹理凸透清晰。石桥建于清咸丰三年,至今仍然扎实坚固,却少有行人,显已荒废多时。偶有一两个游人东张西望地从桥上走过,只如桥面飘过的一片秋叶,桥自安然,纹丝不动。


  桥下有石板埠头。青灰色,一头搭在河岸,一头悬架于河心。几个妇人或蹲或坐,正在浣洗着各自手中的物件。石桥在她们的下游,桥孔如半悬入水的满月,半是清明半是荡漾。河道宽而浅,水面裸露出一块块小绿洲,疏疏散散星罗棋布,有灰鹅、白鸭曲绕而凫。踩着桥头石隙间的枯草顺阶而下,即入河阳村。


  入村处有石坊。坊为新构,重檐飞梁,四柱有联,联曰:唐宋望族长留千古风范,明清庄园笑迎八方佳宾。又曰:幽壑含烟长毓秀,青山锁翠永流芳。石楣横书“义阳朱氏”。坊新联亦“新”。迎面是“玉天公祠”。灰墙青瓦石门。中堂摆有桌椅,桌上散摆着一副象棋,却是无人。左厢房是小卖部,中堂正壁设有陈列架,上置或圆或方的竹炭工艺品,左右二壁挂着一些用木框装裱的手工剪纸。秋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斜照在朱色剪纸上,折射出丝丝暖色,使空旷的老宅有了些许的生气。沿着个头匀称的鹅卵石巷道向前,转过拐角是小石板桥,有老妇独自坐在石栏上择菜。桥侧是“文翰公祠”,祠门两侧设有桅杆两对,四合两层,外墙檐角高翘,典型的徽派风格。迈过青石门槛,中庭摆满绿色植物盆景,有铁树、雀梅、三角梅、茶梅、天竹、小叶冬青、扁柏、春兰、惠兰、葱兰。左右二厢杂陈着一些老旧的火笼、竹夫人、风车、棕衣、石碓、犁耙、床柜、桌椅之类生产、生活器具,名曰“民俗展览”。梁宇间悬挂有众多古匾额,“亢濮大宗”、“中书舍人”、“亚中大夫”、“嘉义大夫”、“节励松筠”、“为国立功”、“恪守家训”、“节孝”、“瑶池冰雪”、“彤管流芳”、“节烈宣畅”、“玉洁冰清”等等,彰显着朱氏家族曾经的荣耀与发达。此亦系民俗展的一部分。


  河阳古建筑群体庞大,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祠堂建筑。河阳村居民皆同出一祖,《义阳朱氏宗谱》载:“始祖清源……宦游吴越为钱肃王掌书记,慕缙云山水秀美,偕弟清渊卜居河阳。”从此生息繁衍,瓜瓞绵延。朱氏在宋元之际荣登进士第的先后有朱绶、朱绂、朱唏等八人,煊赫一时,明清之后亦名人代出,富甲一方。《义阳朱氏家谱·祠记》中就记录有朱大宗祠、圭二公祠、文翰公祠、虚竹公祠、荷公特祠、圭六公祠、丹崖公祠、哲六十七公祠、恒三公祠、玉天公祠、有周公祠、孝子祠等十五座祠堂。有祭祀始祖的总祠,有各房的支祠,有祭祀乡贤的特祠,有感念先祖人情义气而建的忠祥遗绩祠,甚至有罕见的女祠——信女祠。众多的祠堂建筑,既是朱氏供奉祖先神主排位、敬宗耀祖、举行祭祀的地方,也是执行家法族规,议事宴宾的场所。


  “十八间”系列建筑群是河阳古民居里的又一代表性建筑。1790年,富绅朱翰臣一年内就为自己的家人建了三幢“十八间”,号称“三院同春”,河阳朱氏之富,由此可窥一斑。


  八士门街是河阳村的中轴。河阳先祖朱清源、朱清渊都是文人,朱氏后裔也都传承了浓厚的耕读情结,“八士门”系因彰显宋元两朝河阳曾出过的八位进士而建。河阳村至今有在八士街上摆 “状元宴”的传统,开宴那天,街道二侧屋檐下红灯高悬,百桌“状元宴”沿八士街一溜摆开,宾客随来随吃,盛极一时。八士门前有一对形似石狮的无头神兽,相传为朱元璋所赠,取名“稀罕”,意指河阳一村出了八进士实属稀罕。


  在答樵路气势恢弘的“三十二马头墙”前与作陪的当地友人道别。秋阳西斜,回望这座蛰伏于大地皱褶间的偏僻古村,恍惚间竟有走出梦境之感,似乎刚穿透过一条绵延千年的文化遂道。


  二、婺括孔道


  10月22日,作为“国家非遗——缙云轩辕黄帝祭典”活动内容之一,主办方安排作家们去壶镇辖内的岩下、松岩等古村落采风。车过壶镇不久就开始爬山,在一个山口处无意中看见山坳里有一条石子小道,蜿蜒峻险,颇为古朴,车上缙云文联的朋友介绍说这就是着名的古盐道“婺括孔道”。


  年前曾混迹在一群驴友中徒步走过这条古道中的一段。从永康地界的芝英镇出发,经岘口、枫远岭、杏桐园、牛粪岭、后角、长坑、后鸟岭,大路任直至缙云县地界的壶镇。古道时断时续,不时被农田、公路打断,好在那天的队伍中有人之前已经走过这条道,并不至于迷路。


  第一次知道这条古道,还是多年前从父亲口中。


  “一根扁担一根担柱一捆麻绳一个仙居箬帽,腰里再绑上只干粮袋,就是担盐人的全副行头。扁担是用毛竹削的二头勾(一种竹制二端有弯勾的扁担),木扁担上落岭时容易溜担,而且损肩。”父亲说。“规模最大的一次,村里有三、四十人同时去担,一人杠一根扁担走在田埂路上,浩浩荡荡就象过部队一样。光本家叔伯就去了六、七个,一路都是山,担一个来回要十几日。”父亲没担过盐,但年轻时走那条古道担过柴,提起早年看到的担盐盛况时眼里放着光,压不住心头那份感慨。


  当年盐夫们走的这条山道,准确地说是条古盐道。古道史称“婺括孔道”,早在晚唐年间,在仙居境内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内河商业中心,从海盐县等地熬制的食盐经浙江的第二大河流椒江逆水而上,再经永安溪到达仙居的皤滩镇,在皤滩逐渐形成了盐埠,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盐法附:仙居县年销正引一千九百八十七引外(清代一引300公斤),东阳、永康、武义三县,共年销正引四千五百十四引。” 这些盐从皤滩销往内地的处州、婺州等地需要翻过险峻的括苍群山,只能依赖于人力挑运,天长日久,巨额的盐业交易便促生出挑盐这项特殊的行当。


  行走这条古道时正是茅黄苇白的深秋。站在枫远岭远眺,满山坳的枫叶金黄明亮,晚霞如血层林尽染。“这就是当年专供担盐人歇息、过夜的茶亭,里面曾经摆放两口大茶缸,免费供担盐人饮用。”在杏桐园村口,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指着道边一座破败的凉亭对我们说。“每当成群结队的担盐人从盐道上走过,包着铁皮头的担柱敲击在石子路上,发出独特的咯、咯、咯声,我印象特别深。”凉亭为三开间,三面围墙,正面敞口。盐道有一米多宽,由鹅卵石铺就,中间稍稍拱起,拱起的鹅卵石要比两边的稍大,道路两侧微微下沉,每隔数十米都有一个横向的排水沟,方便排除道边的积水,以便保持路面的干爽。古道过了大路任村就是缙云的壶镇,从壶镇再往前,就是仙居的苍岭。壶镇往仙居这段古道亦称“苍岭古道”,据说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孟浩然去天台经过缙云时走的就是这段古道,刘昭禹 “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白云随步起,危径及天盘。瀑顶桥形小,溪边店影寒。往来空太息,玄鬓改非难。” 诗中描绘的就是这段古道当年情景。苍岭古道最险峻处在缙云和仙居交界处的风门,古道在大山峻岭的夹峙中蜿蜒而下,形成天然的屏障,也因此成了兵家要塞,据清《缙云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六月浙江巡抚阮鄂曾在风门下的南田村水龟山祭旗点将,于下苍岭痛歼倭寇。


  曾几何时,一代代担盐人用他们负重的身体一步步将“婺括孔道”上的石子磨得乌黑发亮,在古道上洒落了他们无数辛酸的汗水,磨破了他们无数双草鞋。岁月变迁人事悠悠,“婺括孔道”早已零落残败,正日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退,只有道边老茶亭的断垣残壁和荒茅掩蔽中的石板小桥,似乎仍在默默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担盐盛况。


  三、缙云番薯


  缙云与永康相邻。


  缙云县壶镇辖下有个村庄,村中横一条一脚即能跨过的小溪,溪那边的人家属缙云管,溪这边的地头却归了永康,偏偏通向村外的村道在溪的这一头,于是那边的缙云人要去缙云县城就要借这头永康人的道走。


  缙云出产番薯,永康盛产萝卜。两地是近邻,挨得紧了自然少不了拉拉扯扯嗑嗑碰碰,惹急了就骂:你个缙云番薯!


  对方就回击:你个永康萝卜!


  正好有个金华人在场,金华人就出面拉架,缙云人永康人都觉得他拉偏了,便一齐吼:你个金华牛!


  金华人喜欢养牛。金华牛杂煲味美无比,人人爱吃。


  此为笑话。从语义上说,三地人以缙云番薯、永康萝卜、金华牛互称似有贬义,番薯掘朴,萝卜光滑,老牛憨厚,呼来称去的含着些许揶揄,但并无恶意,倒是透着几分亲昵。


  番薯的种植起源,学界存有二种说法,一为“土生”说,依据是晋人嵇含所着《南方草木状》中曾言:“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二为“引入”说,清人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云:“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二说各有其据,是非难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魏晋风骨有沉香:文学的自觉时代

作者:王鹏

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的自觉是以人的自觉为底蕴的,而人的自觉则又以生命的自觉为主体。…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青草的气息,家乡的味道

    离开故乡多年,时常会思念故乡。故乡像一本充满神奇魅力的童话书,时常打开我童年记忆...

  • 水边遗梦

    农村的孩子比城里孩子好的是自由,更加的亲近自然,亲近那些无声的生命,或自然体。水...

  • 遥远的霜

    几场冷雨后,江南便入冬了。这几日,虽然天晴,可还是寒气逼人。 晚间理发。与理发师...

  • 摘桂圆的小男孩

    金秋时节,正是桂圆成熟的季节。 中秋节前夕,我到江津农村看了我的老父亲。母亲过世...

  • 二月二龙抬头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专管兴云布雨的老龙打够了瞌睡,抬起头,伸伸懒腰,然后打几...

  • 只为冬天留守

      尽管这里冷得有些超乎寻常,但是留守在冬天里的事物并不在乎。比如天空就不怕冷,...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