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风海葵来临的时候接着阅读蒲宁,阅读他欢乐与哀伤的人生,阅读他写作的伟大成功,而不仅仅是一个诺奖获得者。
风在呼啸,暴雨汹汹,我关闭了窗子,让心回到一种田园般的安静。
我开始阅读蒲宁田园的心境,漂泊的人生。
辽阔壮美的俄罗斯,总让我们想起庄园和白桦林,还有伟大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蒲宁等等。
蒲宁是俄罗斯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没落贵族,在遍地鲜花野草的田园风光中度过了无忧的童年。大自然给了他无穷的想象力,他也回报了大自然深厚的感情,有他的诗歌、散文、小说为证。
即便是他流亡法国漂泊他乡的日子,祖国田园的美丽风光我想也是他文学底色的支撑。
蒲宁的诗歌优美隽永,脍炙人口,文字绮丽。把俄罗斯广阔的原野上河流、山脉、森林、村落乃至落叶、野花,用极为优美的笔触加以描绘,并借以抒发内心的强烈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曾经的好友高尔基(后来因为文学主张而道路各异)称赞蒲宁的诗是“最纯粹的诗”,并称他为“当代第一诗人”。尽管后来他们分道扬镳,我们仍然可以想见当初高尔基对蒲宁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在这里,我不探究文学为革命和文学为艺术的主张的是非,但好的作品都是超越主张而呈现的是世界共同的人性。蒲宁因抒情诗《落叶》而获得普希金奖,他因此以诗歌成名。
他后来的散文和小说总能流露出诗意,总和他最初的诗情画意是有关的。
诗人文爱艺特别喜欢蒲宁的《致祖国》:
“啊,祖国啊,祖国/你遭尽他们的挖苦摧残,他们嫌你朴实无华,/嫌你的茅屋丑陋昏暗……
在儿子的城市朋友当中,/她感到疲惫、悲戚、怯然/儿子心安理得,厚颜无耻,/还为母亲感到羞惭
他带着怜悯的冷笑望着她,/而她为了和儿子见一面/不远迢迢万里跋涉——还为他省下最后一文钱。”
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进行比喻,把对祖国的赞美,通过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蒲宁在模仿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文学路上触摸到了自己的灵魂。
我更喜欢他写于1887年的这首《十月的黎明》:
“夜变得苍白了,弯弯的月亮/像把煅红的镰刀/向小河边落去,牧场上/睡意犹浓的寒雾/泛出暗淡的银光。默默的芦苇/吸足了水分,腾起氤氲的潮气/晨风吹得芦苇沙沙生响
村子静静的。小教堂内的圣灯,/倦倦地燃烧着/越来越晦暝,寒浪从草原上/涌进瑟瑟发抖的萧疏的果园/天边朝霞渐显”
这首更能代表蒲宁的乡村情怀,在我心里他就是一个乡村的文字歌手。他在朴素诗意而美的文字里表达着对自然的眷恋与思考。
月夜、寒雾、潮气朦胧的乡村有一种清冷的意味,而这清冷的萧瑟的乡村里,有一盏圣灯在倦倦地燃烧,这燃烧的光芒谁能说不是蒲灯的心灯?
我也一样有过少年的乡村经历,尽管仍没有蒲宁的诗情,但我阅读他依然有深深的感动。我想了我曾经的少年时光,点蜡烛夜读的光景。
我一直坚持阅读和写作,我总觉得好的诗歌一定要清除那些庸俗、虚假、做作、自大浮华和花哨,必须要回到深刻、严肃、质朴纯真而高尚的纯粹诗情。
对于诗歌的追求,我们可以用蒲宁的诗歌《夜》里的这一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我在这世界上不停地探寻,探寻着美与永恒的结合。”
蒲宁的小说创作以中短篇为主,长篇仅有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生活》。比较着名的中短篇有《乡村》、《米佳的爱情》、《中暑》、《在巴黎》、《旧金山来的先生》等。
我比较喜欢《米佳的爱情》。
写作此篇时他流亡在国外,它突破了俄罗斯传统文学常有的苦难、忧患、痛苦和社会灾难……
这篇小说是大学生米佳追求戏剧学校的学生卡嘉,他把卡嘉看作理想、纯粹的美的境界,他们之间的情感是“天堂一般的美好和纯洁”的。他不希望卡嘉沉浸在世俗的虚荣的逢场作戏的轻浮的心灵的生活,而卡嘉却乐此不疲,而这就是他们的分歧。
因为分歧而约定暂时分开,米佳来到乡村,卡嘉和母亲一起去了克里米亚,开始了各自独立的生活。
米佳是如此思念卡嘉,却因为约定而没有办法,他感受到的是寂寞单调和乏味。而在这样的心境下,米佳因为村长的“帮忙”与看林人的妻子发生了“交易”,这加重了米佳的焦虑,陷入心灵苦痛之中,而这时卡嘉来了诀别信。
在这样的情境下,米佳觉得世界是如此丑陋和黑暗,在人性的暗处他自己也卷了进来。他开始失望,甚至绝望,对卡嘉、对这个世界,也对处在这个环境中的自己,他最终用手枪走向了死亡。
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是写了爱情的美好,却往往只是一种追求,更多的人都会在现实中沦陷,甚至包括米佳自己,这有极强的现实性和讽刺性。近百年来,甚至更长的未来,它依然会以它对人性的刻画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爱情不仅仅“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爱情有时候只是“海市蜃楼”。
所以我想,爱情是浪漫的令人神往的,婚姻是现实的世俗的,也是功利的妥协的。如果有人能在婚姻里拥有爱情,那无疑是幸福的。
但许多情境往往是幸福在路上。
阅读蒲宁,会阅读到俄罗斯乡村美丽的画卷,更会让我们惊叹一个伟大文学家对人性斑斓的描摹。而这都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和经验,也是后来者的精神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