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心理学家在他的学生中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要求一群自愿参与的实验者在周日晚上把未来7天会烦恼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的“烦恼箱”中。第三周的星期日,他在实验者面前打开这个箱子,与成员们逐一核对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的担忧并没有真正发生。
接着,他又要求大家把那些真正发生的百分之十的“烦恼”重新丢入纸箱中,等过了三周,再来寻找解决之道。结果到了那一天,他开箱后,发现那些剩下的百分之十的烦恼已经不再是那些实验者的烦恼了,因为他们都有能力对付了。
医生都知道一项秘密,那就是:大多数疾病都可以不药而愈。同样,大多数烦恼都会在第二天早晨减小或者消失。烦恼是自己找来的,这就是所谓的“自寻烦恼”。据统计,通常人的忧虑有百分之四十属于过去,有百分之五十属于未来,只有百分之十属于现在,而百分之九十二的忧虑从未发生过,而剩下的百分之八则是能够轻易应付的。
花朵吐香在春天,银亮的笑从莹白的唇间溢出,清甜的香渗入风,只留芬芳一季间,花落之前它不会为自己零零碎碎、星星点点感到悲哀,因为它们懂得来春还会飞溅到一簇簇迎风的蕊上,铺香存满尘世间。流星不求发光永远,瞬间光明就已经足了自己的心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给人们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人生总是美好的,却也常与烦恼、挫折、痛苦相伴。
古时有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又开始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自在洞中禅坐,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者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老者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没有。”“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他蓦然醒悟。
烦恼、痛苦、挫折本是人生的一个生活,却总是通过烦恼来鉴别欢乐,通过酸涩来消化生活,通过不幸来体现幸福。如果没有了这些负面因素,我们则不会强烈的认识到生活的美好、珍贵,不会更加珍惜手中的拥有,也不会产生无穷的勇气和智慧去克服困难。正如丑也是美的组成,死也是生的组成。没有崎岖坎坷不叫攀登,没有痛苦烦恼则不叫人生。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佛学教育我们:所谓的世间烦恼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我们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有生活就有烦恼,因为我们还处在迷失的阶段,所以我们的心境、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染污的生活,染污的生活就是烦恼。人生是现实,苦是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才是元凶。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即:戒、定、慧三学。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几十年的光景,生命的色彩却是完全的不同,有的黯淡,有的明艳。人人都可以活得诗意一点。生活中,我们只要花一点点时间去营造气氛,制造浪漫,用诗意来软化生活的粗粝,让生活有点情趣,有点韵味,有点想像,有点变化,有点追求。尽可能放慢脚步,每天都给自己一些快乐的理由,用审美的感官省悟生命的美丽,给自己留点空间;在人人狂奔的拥挤街道上歇下脚,仔细地欣赏落日的风景;用一份单纯的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自己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生活就会充满鲜活而生动的色彩,就能欣赏到生命中的美丽的风景。
抽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段,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上身自然地平直,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的呼吸感觉,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身心放松。
生活赋予我们的并不是只有忙碌、拥挤、烦躁等形式,当我们在散播慈爱的时候,内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我们更多的应该去生活正寻找,寻找生活赐予我们的真、善、美。寻找自然所赐予我们的清、静、美,这一切的美好只需要放慢我们的脚步,仔细去观察、去寻找、去品味。
今天突然惊奇的发现,每天摆在桌上的香雪兰已吐出了花蕊,露出它美丽的面容,坐在电脑前敲击文字,一阵阵清香袅袅而来,兰草是一种清艳含娇的花,有淡淡的花香陪伴,心情舒展很多,喜欢兰花清雅的味道,喜欢这种淡淡的滋味。微闭着双眼,抛下当下烦恼的心事,单纯想着生活的美好,欣赏自己,感受着“无风香自满”的喜悦。放慢脚步,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少些烦恼,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生活的方式,生活的一种心情,一种选择,一种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