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年龄80后的心态,我凡事都喜欢上百度,特别是百度百科,众人拾柴火焰高,其实也学到不少知识。做为当地员工俱乐部的负责人,组织南宁办事处观影俱乐部,对于电影的发展史不免要去百度一下。
何为电影?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功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电影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以几之力去阐述世界和中国的电影发展史,未免太吃力而且也不现实,还是写写童年记事起至今我对电影的点滴感受吧。
我出生在南方一座水库边的小镇,若干条地下河在小镇上冒出地表,形成大大小小的泉水,汇成了一座水库。童年记忆中的小镇,虽然生活条件远远不如现在,但祥和、温馨、甜蜜、无忧无虑和幸福。那时候的电影院是露天的,座落在镇郊,电影院大门建筑风格印有很深的时代烙印,高墙电网围着约4000平米的影院里有30-40排水泥长凳子,银幕是一面十米高的白色墙壁,音响设备依然是那个时代的高音大喇叭。能让父亲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花上一笔带我们去看电影的只有《少林寺》,那可是一部万人空巷的电影。《少林寺》之后,习武之风盛起,小镇里叛逆的小年轻开始喜欢寻滋闹事,小镇从此不大宁静。记忆里,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是镇中心小学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婉君》和《妈妈再爱我一次》,小小年纪哭点瞬间被放到最低,感动哭得稀里哗啦。
由于经济条件所致,小镇里更多的小孩都没机会经常去看电影,那时候唯一的艺术欣赏窗口也只有电影。除了学习,一些小朋友从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周末晚上会三五成群的去电影院门口感受电影氛围,虽然不能进去观看,有时候就是为了等电影放映快结束的时候跑进去看看片尾,能听上个片尾曲什么的。最难忘的是镇上小学高年级的一个同学,为了看电影翻上电影院高墙触电掉进厕所身亡,两角五分的一张门票就这样毁掉了一个年轻的追求艺术的生命。从此,父亲更加严格管教,去电影院门口徘徊的机会越来越少。
有时候,也很怨恨电影院的管理员,姓农,大家都叫他老农。偌大一个电影院,偶尔大发慈悲,放那些小朋友免费观影又如何?怎么能扼杀那些小生命对艺术的追求呢?长大后,电影和小镇的记忆里,还是电影院的那个老农,做了一件全镇人皆知的事情,他睡了电影放映员的老婆,被警觉的放映员捉奸在床,耿直的电影放映员选择了离婚,家庭破碎,儿女从此颠沛流离。这应该是电影电视艺术在生活中的再现吧。
后来,电视机和中国专利的影碟机、DVD机慢慢普及,开始接触国产动画片、盗版香港电影等,去电影院的机会和欲望更少。上中学的时候,基本上不关注电影,一心只读圣贤书。回顾起来,那个时期中国电影产业实际上也是进入低迷低潮期,观影人数锐减,优质影片寥寥。
再后来,激发影迷极大热情的是我大学时期的《泰坦尼克号》,感觉瞬间更多的人愿意再走进电影院,电影产业开始走上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工作后,层出不穷的商业电影和不断刷新的票房记录,貌似有些麻木。但在空闲之余,也愿意跟家人一起去影院感受那些大片,特别是由着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惊艳和震撼,简直是肾上腺视听的饕餮盛宴。
在崭新的信息时代,人们观看影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还是感谢公司提供的福利,有幸参加今年的观影俱乐部,走进现代化影院,观看一些优秀的影片,比如《1942》《敢死队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在囧途之泰囧》、《消失的子弹》、《飓风营救2》等。这些影评就不一一写出来,我还有别的同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