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从他的小说《悉达多》开始。
这里悉达多不是佛教里的世尊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修行人。
这尘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悉达多,都是修行人。黑塞,一个西方人,如此觉悟了东方的佛意,让我叹服。
上次读它时,恰逢阅读舞蹈家林怀民谈到黑塞曾影响过他的创作。
这一次,我又靠近他,以文字的方式感知他,感知这个亦被诺贝尔奖垂青的文学大师。
我们都是怀着困惑在这个世界行走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渴望最终的“天心月圆,花枝春满”。这是我阅读后的感受。
只是平凡的我们连做到清澈慈悲寂静欢喜都是如此之难。
悉达多或是世尊的影子,或者就可以说黑塞用这部小说来探寻当年释迦牟尼成佛的心路。
虽说悉达多出身婆罗门贵族,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在母亲的歌声中,在博学的父亲教诲中长大成人,内心丰富安静。而外形简直就是我们今天流行的一个词“玉树临风”,用我常在市场买菜的东北大妈的口头禅就是“帅小伙”。这让每一个人都如此喜欢他,以能和他相遇为荣。
可是他不快乐,以对峙的方式与父亲告别,最后和好友侨文达一起云游苦修,加入了沙门团体。寒暑三载,悉达多依然觉得他的灵魂无法安宁。于是他们又来到了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的教义。应该说,他们都很虔诚,侨文达甚至以为自己有了灵魂的皈依,而悉达多依然困惑重重。于是,他开始了走自己的路。改用但丁那老先生的话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聆听佛陀吧。
这一次,他开始返尘,就是我们今天常讲的名利权情。他跟伽摩涅瓦弥学做生意,成了一名富商;跟名妓伽摩拉学习性爱,成为了情爱高手。用今天的话说,成了一个觉醒在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有钱人。而这又怎样呢?在灵与肉的享乐中,他又极度的厌倦和空虚,他的灵魂依然在茫然之中。他以近乎绝望的方式想在河边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正是在河边他听到了生命之河的永恒的声音。“船夫”维西酥德瓦其实就是一个“先觉”,亦是悉达多的领路人,也让他从伽摩拉给他生的儿子又失去儿子的伤痛中解脱出来,最后达到了圆融,和灵魂融入了永恒之中。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真正的佛应该不是敲木鱼敲出来的,也不是一天到晚念经念出来的。这样想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八戒最接近佛了。想到这里,不觉微笑起来,老猪还真是个有福之人,吃喝玩乐一个都不少,最后修得正果。在这个意义上,八戒比唐僧悟空沙僧都圆融。
接着又想,我最近读一些僧人如寒山、仓央嘉措、苏曼殊、李叔同、南怀谨、星云大师、延参法师等等,还只有李叔同无限的接近了佛祖的修行之路。
我在深夜阅读伟大的灵魂的寂美,人间佛教,正信的佛教啊,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佛门弟子的黑塞他灵魂的表情一定是圆融与永恒。
感谢翻译家杨玉功,这并不太厚的一本书让他翻译得珠圆玉润。
杨玉功自己说,《悉达多》的翻译伴随着他心中的悉达多的成长与成熟,体验了悉达多的孤独与烦恼、追寻与苦修,经历了悉达多的堕落与超越,也感受了悉达多的觉醒与顿悟。
我在这一遍的阅读中理看清了悉达多的心路历程。我虽然没有杨玉功的领悟,也没有舞蹈家林怀民心灵的翩翩起舞,但我知道,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光中体会着“净”、“静”与“敬”。这一刻,我想起写作小说《菊豆》和编剧《金陵十三钗》的安寂于西湖边的刘恒。
阅读让我心明,也让我把一些本来纠缠不清的事开始看得云淡风轻。
这些日子爱上了哲思小说,我想这也可以对我的迷茫生活有一个指正。我越来越警醒,别让柴米油盐、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日子困顿了自己的心灵。如果总看重生活中的“小我”而丧失了对“大我”的追求的生活情态,那样的生命厚度与宽度都不是我想要的格局,最终只会让我在“白头搔更短”里“老大徒伤悲”。
忙碌的尘世,我们都在修行,我们都需要仿佛茶道般清静和寂的情形。所以该小说中这样的句子美好得让人温暖到心疼:“他看到天上的浮云,雨后的彩虹,夜空的群星,清亮的小溪,奔流的河水,忙碌生息的动物,岩石,绿树,芳草,美丽的花,早晨树上晶亮的露珠,远处淡青色的山峦,鸟儿鸣啭不停,蜜蜂嗡嗡,微风轻柔地吹过稻田……”
这样的世界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烟雨更让我倾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