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不曾有过坐在电影院里观赏一部影片的经历了,这中间似乎有过一次,就是陪儿子一起看了部《喜羊羊与灰太狼》,不过距今已有几年的时间,当时的情形早已忘却。近来冯小刚新作《一九四二》的热映,又勾起了我想看电影的欲望,并且极想一个人去看午夜场。因为冯小刚是我喜欢的导演,刘震云是我欣赏的作家,很想看看他们共同筹拍十九年的大电影是怎样的震撼人心,毕竟只看原着体会不到那种恢弘阔大的场面感。
其实我是一个极喜欢电影的人, 只是这些年来由于生活的波折等种种原因看得少了很多。常常想起小时候,住在乡下的舅舅家,每次有露天电影时,也不管是不是在本村,有时跑好几里路,也是一样夹着小板凳早早地跑去占位子,哪管它天寒地冻蚊虫叮咬什么的。后来上小学时,学校也时常组织学生去看电影,那时的票价极便宜,大概也就几分钱或一两毛钱的样子,而且几乎逢好电影必看。最兴奋的就是每部电影前加演短片后正片开演的时刻,怀着紧张期待的心情猜测演的会是什么样的精彩影片。那时老师也不限制同学们买零食边看边吃,只记得每次看电影都象一场盛大的节日。带着家长给的块八毛钱,对小孩子来说,那时也算是一大笔钱了,看电影说不上有多认真,最喜欢的就是中途摸黑猫着腰偷偷溜出去买零食吃,或者一场电影几次跑出去上厕所,老师也不十分管教,享受的就是那份自由,而电影演了些什么内容大都搞不清楚了。每次散场后灯光全部打开都会看到满地的瓜子皮糖果纸之类的垃圾。假若老师要求写观后感的话,就会看得认真些,不然每场电影都是一次欢乐的聚会,是那个娱乐生活贫乏的年代一次难得的享受。现在再想想那是一生中看电影最多的时代了,好像什么风格的电影都看,也不管适合不适合。只是影片的名字基本都不记得了,二十几年过去了,能想起来了的就只有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少林寺》《天涯歌女》等几部,如今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儿时看过的影片,依然还会觉得十分精彩,毕竟那是一个兴福平和的时代,又正是少不更事时,尽管物质方面并不十分宽裕。
至今许多年过去了,从糊里糊涂的小丫头到中年,虽然对电影的热爱依然不减,真正看过的影片却是少之又少了,觉得现在的好电影也不如原来那么多了,偶尔看一部电影也找不回当年那种兴奋期待的心情,而且也更少的在影院里观看了。要么在电视上看最喜欢电影频道那句话:打开电视看电影,要么在网上看,再也体会不到黑暗中坐在大荧幕前的激动感了,总是觉得淡淡的,看电影这件事成了可有可无的了,虽然现在的影视城建设得都象宫殿般豪华舒适,票价毕竟也不像从前那样亲民了。不过还是看过几部好电影,当然只是个人喜欢的影片。其中有台湾影片《海角七号》《转山》《带一片风景走》,内地电影《千里走单骑》《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霸王别姬》《可可西里》《风花雪月》《那人那山那狗》等等,冯小刚的作品一直都是喜欢的,陈凯歌,冯小宁,张艺谋的作品也都十分欣赏。
只是一直不大接受改编过的东西,虽然我也极热爱小说,但是一旦改编成影视剧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小说丰富的语言及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是电影电视这种艺术形式表现不出来的,而且现在为了追求所谓的票房往往把原着糟蹋得面目全非,让人心生厌恶。一个简单的故事,电影还好些,电视剧往往都被拖沓得如懒女人的裹脚布般又臭又长。比如余华作品《活着》,那是一部何时打开读何时都会落泪的优秀小说,可是改编成电影以后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没有了读原着时的真切感动,只看到某某大牌明星秀演技,虽然影片获了某某大奖,但我心里还是极抵触极反感的。又比如池莉《生活秀》,同样如此。象现在很多什么欧美大片,华语猛片,香港片,日韩片,都不是我喜欢的影片,大多充斥的是悬疑凶杀色情暴力恶搞等等不健康的东西,靠这些浮华血腥的东西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一部影片往往斥资几千万上亿元,耗时数载,而没有真正的健康向上的精神内涵,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的蠢事。反倒那些小制作小清新的影片更能表现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比如我所喜欢的剧情片,里面一般没有那些不好的内容,而且传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表现的人性中的善的一面,这样的影片我认为才真正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影片。真的期待以后能多看一些这样美好的影片,让人觉得温暖又感动,也不白让我对电影热爱这么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