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细雨霏霏,心回安寂,从桂香处返回,于书橱中抽出些古典,寻访安详之文字。
我之阅读、写作,皆不喜长篇大论,喜欢一方田园小品入画,形神俱备足也。
世上学问种种,大学之科目亦越分越细,而我们常常如在大海上漂流,如遇慧心之文,仿佛江上渔灯,亦让我们心生温暖,猛增希望。
阅读虽说形而上学,但一样具有稼穑之艰。清渠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没有李敖读书写作学问有浩浩之室,煌煌之卷,只在可能的书籍里寻找自己的心灵世界,滋养自己的人生。
少时读孔子于历史教科书,犹记“仁”,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而在一场打倒孔家店的运动之后,而那时常兄弟反目,父子成仇者众也。你我之争皆是敌我之争,阶级之争,甚至会是“敌人不投降,就让他灭亡”的暴戾。那样的运动,仿佛真的“礼崩乐坏”也。而前些日子因钓鱼岛之争,群情激愤,遂有打砸抢者,若借爱国之名行害人之事实是又一悲哀也。幸好峰回路转,世界又恢复其秩序,所谓克己复礼是为仁也。
孔子讲仁和忠恕,强调我们注重个人之修养,其虽四处奔波宣讲,不得推行。而至孟子儒家便“以学显于当世”。所以,内圣之外,还需外王,亦能在起伏尘世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是心中有浩然之气也。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值得赞赏,然穷途末路之际,让老庄到访亦是心灵之需。老子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理想中之人格如婴儿,纯净简单,社会仿若“小国寡民”,亦是一种清净自在的世界。及至庄子更甚,庄子反对以治治天下。《应帝王篇》云:“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此方世界,一切自由,人亦逍遥也。然此绝对自由只是心之理想也,但确确庄子为后世者在尘世若头破血流之后有一个精神的仿若世外桃源的皈依。
社会速进,至汉代盛行阴阳五行八卦。幼时入学名字里取一“坤”字,爷爷云来自“乾坤”。《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于父;坤,地也,故称于母”,阴阳之合构成世界。亦曾勃勃野心扭转自己命运之乾坤,至于四十仍惑,然亦不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极喜《庖丁解牛》的人生情态了。
自魏晋始,佛教开始盛于中国。少时上云龙山,进兴化禅寺,尚不懂梵音之美,只是到此一游也。而今世事沧桑之后,方悟佛学不仅仅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观,它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里让我们体会“涅盘寂静”的生命大美,众生平等,人皆可“顿悟成佛”。这让生命苦役里的我们可以有一个向善的轮回向往。前不久国学大师南怀瑾以百岁高龄逝于苏州,读他的一些佛语心悟常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开朗。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道教的大成者,他的《太极图说》进一步推动阴阳五行。其有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物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想想白昼与黑夜,潮起与潮落,二十四节气之变化,渐渐明白天地有其天然之序,再也不会用“人定胜天”来鼓励自己了。自然之道在于自然,唯由此,人才有所敬畏,世界才会和谐。
张载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这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学者进一步推动了孟子的“气”说。
道家之大成者朱熹曾以《观书有感》让吾深记,年长,渐明其形而上学之理世界。其云:“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所以他最后推及“天下无无性之物,盖有此物则有此性,无此物则无性性”。实又推动了张载之“气”说也。太极中有动静之理,气因此理而有实际的动静,理与气合成为具体的物。由是,万物皆是可观可感可深味也。
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到进入中国,在杂糅的文化情境中,培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虽不能一一深悟,而常读则常新也。想起大学士苏东坡兼有“儒释道”的情怀,更让你我明白活在这世界懂得进退取舍的旷达人生实为必要。
以人之态行世,必定迥于禽兽。唯有此,世界之美,以魂美为美。而魂美,心趋于自然纯净,内心呈圆融之态,世界则呈和谐之美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