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到达西塘时,正好下起了雨。之前对天气的担心终于放下了。像西塘这样的江南古镇,我觉得,雨天是更有韵味的。
西塘人家,大都枕河而居。进入西塘古镇,映入眼帘的便是从屋檐下流过的小河、河上往来的游船、河边灰黑的屋檐、屋檐下高悬的灯笼招牌,以及熙熙攘攘的游客。是想象中的江南古镇。
西塘,是一幅活着的画卷。屋舍桥廊,都积淀着一种时光的味道。而河两岸人家的烟火气息,又让古镇内蕴着一种生机与活力。新与旧,历史与现实就这样西塘和谐统一。
走在西塘长长的廊棚下,空气中飘过各种烧烤小吃和燃烧灯烛等散发出的复合气味。临河的人家也大都做了店铺,古旧的店铺内灯火明亮,各色小吃、小玩、饰品等吸引着往来游客驻足流连。也许正值暑期,游客中有很多青春的脸庞。她们或是三五成群,或是成双结对。当然,也有不少独行客,或拿着相机在河畔拍摄,或是坐在廊棚下发呆。河畔,有不少美院的学生在写生。西塘,是他们眼中的风景,可他们又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西塘桥多。桥大多是石拱桥,也有长条石搭就的普通石桥。临河随意而立,左右张望,似乎都能望见有桥架于河面。而所望之处,多是人在桥上走,船在桥下行,颇具诗情画意。
而桥,又是水面空间的一个高点,因而桥上又是看风景的一个佳处。沿河行走,每遇到桥,总要上去看看。在雨天,撑把伞,站在桥上,眺望古镇,小河游船、两岸的屋檐廊棚、灯火行人,都尽收眼底。
桥也成了摄影的好去处。总有游人在桥上拍摄雨中西塘。我想,在这雨中,站在桥上,撑着伞,以西塘为背景,这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西塘临河的弄巷,长长的,大多高挂着红灯笼,游人往来,很是繁华。雨天,弄巷的石板路上便浮动着各色的雨伞。持伞在雨巷中游走,看着雨伞下那些青春身影,心底便会无端地生出些许意绪。如果摒弃眼底的一些繁华,倒是会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这雨巷中,那些于繁华中独行的雨伞下,一定也有人心中生着淡淡的惆怅吧。
(二)
苏州古城,素以园林名冠江南。
留园,就在我们住宿的旅店附近。
雨后的早晨,天上淡云往来,虽是晴天,却凉风习习,暑热全无。这样的天气,很适宜出行。
进入留园,到处芭蕉翠竹,绿影盈窗;亭阁相间,翘角飞檐;假山层叠,青萝蔓蔓;奇珍异宝,不可言传。可最难忘的还是在小蓬莱邂逅的那份古典。
那时,转过几道回廊,忽被清脆的琵琶声吸引。循着声音而去,小轩窗外,竟是半池荷花。倚窗望去,正初阳照水,水波清冽,夏荷初开。一廊棚将池一分为二,廊棚上紫藤蓊郁。山石边的荷花丛中,一船漂于水中,一纨衣女子正发髻高挽,怀抱琵琶,端坐船中。一蓝格子船娘执桨轻摇,琵琶女轻捻慢拢,正吴侬软语,吟唱着江南小调。
虽然明知这是一个表演场景,但此情此景,还是让人有些不知今夕何夕。一些诗词中的古典意象,顿时在这里复活。心中的一份婉约,也如睡莲般婆娑。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除了黛瓦粉墙、杨柳依依、画船春水、更有一份温柔一直那在轻吟浅唱。
(三)
到了苏州,寒山寺是一定要去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去寒山寺的人,大多是因了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我也不例外。
铁岭关下,青枫掩映,枫桥就虹卧在水面。运河纵横,时而有船穿桥而过。拾级而上,于枫桥上眺望,西面是寒山寺,东面运河。下桥不远,粉墙旁立有一碑,上面题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游人纷纷在此驻足留影,为自己诗意之旅作证。
过了江村桥,便到了寒山寺。寺院内殿宇巍峨,回廊曲折,绿树上缠满红绸的祈愿带。
虽尚未至黄昏,寺内却已有钟声响起。
多年来,一直想来寒山寺听听那夜半钟声,为内心的那份诗意寻找一份皈依。
读张继的《枫桥夜泊》,一直以为寒山寺的钟声是在半夜的。在偏殿内阅读寒山寺的史料,和一个居士交谈时,才得知,为了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寒山寺除了新年钟声在午夜外,其余时候半夜一般是不敲钟的。张继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夜半”当是凌晨三点左右,而不真的是半夜时分。
也曾听说寒山寺的钟一般不对外开放,是很难敲得到的。记得曾在一份报纸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记不太清了,好像是《我没有撞到寒山寺的钟》。没想到现在寒山寺的钟竟然向游客开放了,五元钱敲三下。于是,购了票,欣然登上寒拾殿右侧的钟楼,在三响洪亮的钟声中,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个多年的心愿吧。
这些年,走过丽江古城,看过西江苗寨,游过凤凰古城,但心里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江南。江南,一直是心中诗意的栖居,灵魂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