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若干年后,总会以正史和野史的方式,被后世所传唱。有时候,我们甚至很难从正史中去还原这些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了,更不要野史了。然而,后世的人们常因为自己的情趣,而有了这样、那样的评论。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她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帝爱新觉的生母,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祖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
孝庄文皇后(以下简称孝庄) 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尽管我们无法去真实的还原历史的真相。她的一生几乎都处在权利的巅峰,可她既不是前代的她既不是武则天,也不是后世的慈禧。她就是她,一位出生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姑娘,一个清太祖皇太极的女人,一名被载入史册的伟大女性。就是这些,使我们看到了她做为一个妻子的伟大,一个母亲的伟大,一个政治家的伟大。
她做为妻子,做为母亲,做为政治家,在正史与野史中,也许我们感受到的孝庄却是扑朔迷离的孝庄。在我看来,做为一个人,不论他或她是多么的伟大或者渺小,但他和她却无一例外的充斥着不尽的人性。也许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才是符合人性的。我不认为野史就是世实,但正史也不一定就代表真相。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而言,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而言,她的人生因为悬疑而颇具争议。
我们无法得知孝庄与多尔衮是否真的是青梅竹马,我们也无法得知皇太极是否是横刀夺爱,我们更无法得知多尔衮是否就是努尔哈赤指命的接班人。也许这一切都不符合历史的真相,只是文人墨客的杜撰。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杜撰,使得人们更加认知到孝庄的伟大,同时也触动到了人们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人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杜撰,不是做为学者眼中的学术来研究,而是做为一种回望历史、展现历史的艺术呈现。它也许会如同《三国演义》、《水浒传》之背离历史真相,但人们却并没有因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杜撰,而失却了对罗贯中、施耐庵的敬仰。
在此刻,我不愿意去翻开历史的疑云重重,我更愿意去相信孝庄与多尔衮的青梅竹马,我更愿意相信皇太极的横刀夺爱,我更愿意相信多尔衮是否就是努尔哈赤指命的接班人。因为有了孝庄与多尔衮的青梅竹马,因为有了皇太极的篡位,因为有了皇太极的横刀夺爱,我们才能看到多尔衮英雄眉宇间的儿女情长,更能看出孝庄在这丈夫、小叔子(初恋情人)、儿子三者之间的情感纠结,还有她那睿智里的伟大。
在此刻,我又不得不翻开历史的悬疑。据史书记载,孝庄太后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她病危时,曾对康熙皇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孝庄死后,梓官(即棺材〕仅在宫中停放十七天,尊溢旋上旋停,在整个康熙朝一直没有启用;梓宫暂安(下葬前安放某处叫“暂安”)奉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匆匆动工营建陵寝(昭西陵),而陵工仓促,不到一年就草草修就。
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太后遗嘱中“不忍”云云,不过是一种托词,其实是因为下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无颜于黄泉下复见丈夫皇太极;也有人认为,遗嘱本身可能是一种宫廷精心设计的伪词,为下一步丧葬处置作铺垫,这里又涉及到“太后下嫁”问题。
至于“太后下嫁摄政王”问题,是清史研究中一大疑案,至今史学界尚有争议。在民间,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但见诸文字者,是清末刊行的明朝遗臣张煌言《苍水诗集》,其中《建夷宫词》有一首影射太后下嫁,诗文是这样写的:
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慈宁宫是皇太后的居处,春官指礼部官员。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慈宁宫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昨天礼部呈进了预先拟定的礼仪格式,因为正遇上太后结婚典礼。《苍水诗集》一出,“太后下嫁”一事仿佛得到了证实。张煌言作诗时间大概是顺治 六、七年间,当时清宫的太后有两位,一位是正宫孝端文皇后,当时年近五十,不可能嫁给三十多岁的多尔衮,另一位就是福临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她小于多尔衮两岁,因此诗中所指的太后下嫁,只能是孝庄。然而这毕竟还只是一种推测,因为诗歌吟咏,是不能作为史证的。
清亡后,民国教育部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作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锦大战,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解到盛京。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为其所用,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但是,洪承畴似乎意志很坚决,不为所动,在狱中绝食等死,急得皇太极一筹莫展。一天夜里,牢门轻启,庄妃飘然而至,手进参汤,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其回心转意,拜倒在石榴裙下,归降了大清,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
民国教育部清理礼部档案,却发现存档的历科殿试策文中有“皇父摄政王”字样,与“皇上”同格抬写;后来清理大库红本(皇帝御批之件〕档案,发现顺治四年之后内外奏疏亦多称“皇父”,与蒋良骐《东华录》顺治五年诏封皇叔父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八年追论多尔衮罪状诏中“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等语正相照映,加上孝庄死后不与皇太极合葬,而是独葬关内,所以许多人认为,太后下嫁一事大致可作定论。
多尔衮死时,追谥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神位附太庙(祭祖之地),这种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作为皇叔或者辅政大臣,多尔衮是难以企及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孝庄下嫁多尔衮是很有可能的。相信随着新史料的发现,这个历史疑案迟早会真相大白。
在历史的记载中,也许我们找不到多尔衮是否就是努尔哈赤指命的接班人的证据,也找不到庄与多尔衮的青梅竹马,更找不到皇太极的横刀夺爱的证据。但是我们也许会因为“陵寝之谜”,也许会因为“下嫁之谜”,而赐予他们二人的青梅竹马。
如果这种杜撰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做为一个集才貌于一身的女子,孝庄也许无愧于一个女政治家的称号,但做为一个女人,也许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也不是为人称颂的妻子。她为丈夫守住了江山,但却不能守住一颗心。因为多尔衮不尽是她的初恋情人,也是她一生深爱着的男人。在科尔沁草原的马背上,在丈夫横刀夺爱的那一刻,她的心就永远地给了多尔衮。于是她的一生,在两个男人的爱慕中度过,你无从说她幸与不幸,尽管孝庄一生爱慕着多尔衮,但她同时也爱慕着自己的丈夫,一对兄弟,两个英雄!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纠结呢?权且借用电视剧《孝庄秘史》里的一段台词“每当深宫里的黑夜漫长的仿佛无穷无尽,我就让我的心,飞往那遥远的天际,像一只草原上的鹰,飞往遥远的天际,才能找到我渴望的自由,才能不用去想,我,究竟是谁。幸运的是,他们都曾经爱过我,不幸的是,我却不能只爱他们任何一个。可惜啊,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宿命。我盼着那一天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就不用再有重重的顾虑和挣扎。我可以找出藏在心底尘封多年的旧梦,慢慢的想,细细的尝。然后我会许个愿:但愿来生我是一只鹰……”,来勾勒、诠释一个女人的情怀吧!一个英雄走了,留给她的是一片江山,留给她的也是孤儿寡母。她需要为丈夫看好家门,也要为儿子守住江山。另一个英雄横空出世,带着隐忍的爱,带着一种要讨回原本属于他皇权的梦。然而她的爱,改变了这一切,当然也是他的爱的一种回敬。孝庄的儿子做了皇帝,他也永远的躺在了战场上,带走了她的情,似乎还有她的心。但她却没有因为爱而倒下,而是坚强的站起来,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此时孝庄也许无愧于大清江山,因为他的丈夫和儿子,甚至还有孙儿还在世袭着至高无尚的皇权。而她也许最对不住的就是他的初恋情人(小叔子),也许唯有“太后下嫁”,也许隐晦的“陵寝之谜”,才将是孝庄对多尔衮最大补偿了。
孝庄的一生可以用一首词来形容“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至于她的情,她的心却是“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