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清明节漫谈

时间:2012-01-31 19:51来源:故事中国社区 作者:濠濮间想 点击: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以清明,端午,中秋为代表的一些传统节日在法定化之后,政府和媒体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引导和帮助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节日的丰富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清明,本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农耕节,时间是农历三月上旬,阳历四月五日前后。这时天气渐暖,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有许多民间农谚都说明了这种情况。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南方有“清明前,好耕田;清明后,好种豆”、“清明浸秧,勿问爹娘”。这些农谚说明了清明与农业生


  产关系密切。


  后来清明就逐渐变成一个传统节日。由于节气的关系,形成了它特有的风俗习惯,如插柳、踏青等。


  清明时节,大地复苏,草木萌生,正是种树的好时候,因而很早就形成了插柳的习俗,尤其是江南。开始只插柳树,因为柳树一插就活,后来也种别的树。到了民国,就把清明节定为植树节了。现在中国人在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掀起植树的热潮。


  “踏青”,又叫“游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游”。春光明媚,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到野外或者风景区去游玩,观光赏景,心情愉快,有利于身体健康。


  清明节最为隆重、普遍的习俗是扫墓。


  所谓“扫墓”,就是家人到野外亲属的坟墓上祭祀。旧时扫墓的仪式往往很郑重,要摆供品,如饭菜、糕点、水果之类,要焚香火,烧纸钱,要为坟墓添新土,整修坟头,有时还在墓地上载植松柏,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之情。《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就记载了清明节扫墓的情况。在清明节这天,全城男女老少,纷纷走向四郊。有的步行,挑着担,提着盒;有的坐车,把祭品装在车上,人走车行,络绎不绝。有的还带上纸鸢(风筝),祭祀结束,就在墓前进行放纸鸢比赛。


  作为一个农耕节,清明节本来没有扫墓的习俗。这个习俗的形成,与中国另一个节日


  ——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两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亲生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重耳只好带了自己的一些亲信外出流亡。流亡的时间很长,生活十分困苦,经常忍饥受饿。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他的亲信有个叫介子推的,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让重耳充饥,重耳很感动。流亡19年后,重耳终于又回到晋国,并且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不知怎的,偏偏把介子推给忘了。当时就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是个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他不想见晋文公,无心表功请赏,已经与老母亲一起进入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过起隐居的生活。晋文公于是派人搜山,没有找到。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乃下令放火烧山,熟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搜寻,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悲痛万分,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发现介子推脊背堵着柳树的一个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表示自己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也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这一天——三月初三日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冷食、喝冷水。


  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晋国各地的百姓在寒食节这天,纷纷携带食品前往介子推的墓地扫墓野祭,以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于是又渐渐形成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后来这个习俗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改成为自己的亲人扫墓了。


  寒食节与清明节临近,只差一两天,这样寒食节的内容很容易融汇到清明节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白居易的诗歌《寒食野望吟》,就写到两节相融的情景。诗中写道:“乌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青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离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首诗不但描写了清明寒食扫墓祭祀的习俗,而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环境气氛的具体生动的描绘,衬托出人们沉痛的悼念之情。


  自从寒食节扫墓的习俗融入清明节,并成为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而寒食节则不太被人注意了,甚至有逐渐销声匿迹的趋势。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一经形成,历久不衰,直到今天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插柳、踏青、禁火、扫墓等习俗外,还有荡秋千、蹴鞠(踢球)、打马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火寒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也是文人常描写的题材。如苏轼在《东栏梨花》中感慨:“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黄庭坚在《清明》中唱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陇只生愁。”;最为人们熟知的当数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写出典型的环境、典型的感情,语言通俗流畅,且意境曲折,余味引人。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以清明,端午,中秋为代表的一些传统节日在法定化之后,政府和媒体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引导和帮助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节日的丰富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清风云:阅读中国

作者:王鹏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清风云》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于东北到统一全国,再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近300年的风云变幻,涵盖了…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川滇游记(五)——夜逛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因集中体现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

  • 日出先照踏浪归

    日出先照踏浪归 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向往大海。然而,在外漂泊的几十年间,与大海近距...

  • 清凉武夷

    武夷山上最多的花是兰花,而且——我推测——是野生的兰花,因为它们的形态如此天然,...

  • 寻找太极拳

    周未整理书柜,偶然翻出一本《武当秘传太极拳》,回想起四年前武当山之行,想用点笔墨...

  • 桑耶寺的声音

    经幡,一直在追风途中,坚持用梵语说西藏。 距离泽当镇38公里的桑耶寺,在下午五点以...

  • 五台山镇海寺游记

      在半山腰,我回望镇海寺,心想,这里确实是一个宝地,但这又能怎么样呢?如今,出...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