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茨威格随笔下的司汤达,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享受唯我,真名叫做亨利。贝尔的法国作家。他理智与情感对撞,现实和浪漫对立集合,他感情洋溢,神经过敏,又清醒无情,袖手旁观,他总是矛盾,具有双重的性格,并痛苦地在两种对立的情感中撕扯着。可是司汤达又是用美学的思维来充分享受着他性格中的冲突和纠缠,他一生都在这两种情感、两种世界中观察自己,思考自己,锻炼自己,迎合自己,敏锐自己,完善自己,这两种情感的融汇和磨练,让司汤达“在理智和感性上都达到了心灵感觉非常细腻的程度”。他生活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享受,享受完全的自我和一份自得其乐。
喜欢一个人或是一部作品其实是喜爱这个人或这部作品中的自己,除了有目的地,必须去完成一些事,我们总希望自己活得轻松一些随意一些,可以充分发掘发现自己,享受自己心性的自由和快乐。
对生活能活出一份享受,好像很容易,其实并不容易。生活有太多的责任、束缚、委屈、无奈、克制、忍耐、作秀、丑陋和虚伪,有些时候,有些人,带上一张假面具在人前穿梭往来,想也是生活种种情态下的一种周全和应对,只是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这类人的常态和习惯,不知道这类人一张假面具后的真实面孔会不会很疲倦和沉重,但想来能够真实地活出自己应该是最释放和轻松的。
自得其乐,并不是得到的都是全然的、自己想要的快乐和幸福。生活有时很调皮和反叛,很恶作剧和多变,甚至残酷无情。你想要的它偏不给,你不想要的却一再赏赐给你:受病痛折磨的身体,打了折扣的薪水,夫妻关系的冷淡,亲情友情爱情的变质变味,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倾诈利用,恶毒诽谤,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美好的心愿是一回事,现实的给予是另一回事,如果一味地哀怨,愤恨,忧郁,暴躁,愁眉苦脸,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只能寻求一种自我的的给予和享受——在泪水中享受夜的孤寂,在夜的孤寂中享受相思的渴盼,在相思的渴盼中享受记忆的回味,在记忆的回味中享受对未来的的期待,在未来的的期待中享受静静的思考,在静静的思考中享受思想的睿智,在思想的睿智中享受笔下的畅快,在笔下的畅快中享受黎明的光亮,在黎明的光亮中享受艰辛的奋斗,在艰辛的奋斗中享受活着的乐趣和人生的多味……
人不能不去适应环境,不能不去接受现实,但,环境、现实之外,人的思维心灵是自由灵动的,所有的选择都在于自己,你可以选择抵抗社会,抱怨人生,你也可以选择自由生活,享受自得其乐。
司汤达生活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享受,享受极度的自我主义,他的恋爱,他的写作都是为了满足和发挥他的自我主义,恋爱是因为他有着浪漫的色情的激情,而写作是因为“他觉得很有趣,是一个漂亮的无拘无束的精神游戏”。所以他给自己的遗嘱明确地取一种顺序:“生活过,写作过,恋爱过”。
那就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吧,享受生活的一切赐予,享受一份生活着的自得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