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便解释说,不要困惑,更无须生气,隐人哲士,是我等凡人所不可理喻的。我们要接近他们,善待他们,他们才是世间高人哪!汾水之阳,姑射山上,共有四位高人,一为许由,二为啮缺,三是善卷,四为披衣,这披衣平时深居简出,为人平和,可谓高人之中的高人,普天之下,有口皆碑。我们不敢懈怠,饿了吃些松子,渴了饮口山泉,快快去见披衣子吧。尧说罢,吃力地攀住路旁的荆条,艰难地前行。
茂密的山林骤然稀落了许多,一眼悬在山崖的石窑出现在他们面前。
石窑前逼仄的小院被一块巨大的山石占去了很大一角,山石光滑细润,倒象一张可坐可卧的大几。
尧一行爬上小坡,进入小院,又小心翼翼进入石窑。
石窑内除过一些必需的简陋用具外,别无他物。披衣子不在。
夕阳慢慢落了下去,已升上半空的朗月缓缓地真切起来,清爽的山风拂动着尧的长发。
一位身形佝偻的老者背负一捆干柴,慢慢走进小院。
哪几位高人,竟然误入了披衣寒舍?
尧吃惊地问:你就是披衣子?
披衣放下干柴,凝神一看圣尧,双目一亮,赶忙揖起双手:圣尧天子,何故身临披衣面前?
披衣取出两只碗,从石窑之侧抽出一根竹管,便有汩汩清水流了出来。
尧打量着披衣相貌思忖:披衣老了,太老了,竟比我放勋还年迈,天子之位怎么能让于他……
披衣另取出一些松子之类山珍,连同石碗一块放在石几上。
一只黄鹿顺从地凑到竹管之下,喝起水来。
尧请披衣坐下,说道:放勋在尘世,素闻高士大名,只因仰慕高士,特来寻访。欲将天子之位让于高士,放勋也好过几天闲云野鹤般的日子,不过——尧哈哈一笑,真没想到,你竟比我——披衣说,真没想到我居然老到这般地步了。不过,山高自有山相连,披衣也是尘世人,我还是关心天下事的,可叹我已年迈,要是再年轻些,是会跟着圣尧去干一番大事的。不过,我可以向圣尧推荐一个人,在西山之上,有一个叫虞舜的年轻人,他可是个智者、贤人哪!
尧双目一亮,一个山野耕夫,贤名竟远播深山……
从披衣之后,舜就走进了尧的视野,就有了尧王禅让的经典故事,历史也拉开了文明的一幕。而使圣尧最初结识舜的,这个重要环节应归功于深山隐士的介绍和引荐。隐士们个性突兀,志向有别,那种极致的隐者风范令后人们敬钦不已。他们是中国文人最早的楷模,也是真文人的某种最高境界,风骨与节操,使他们的行为成为典故,成为穿越时空的甘霖,滋润着中国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的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