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情(快板诗) 李春景 一 尼勒克县乌赞乡塔尔克特村, 有个维吾尔族农民叫亚森。 他与原36137部队军人龙学明, 30年前结下了民汉兄弟情。 亚森原是部队旁边的一户村民, 家里贫困出了名。 部队得知亚森贫困, 接济帮助是常情。 龙学明当年是排长, 妻子王丽萍从昆明随军到驻地 , 住房与亚森不远是近邻。 虽说语言不相通, 但两家相处感情深。 八三年四月的一个黎明, 王丽萍产下儿子腹部疼。 奶水清亮又稀少, 孩子瘦得骨突筋。 亚森与妻子帕提古丽, 知晓此事很同情。 为让王丽萍多补身, 每天牛奶鸡蛋各备份。 抛下自家的六个孩子照顾邻, 舍己为人献真情。 常言道, 路遥方能知马力, 日久才能见人心。 为加深两家民族情, 亚森还为龙学明之子起个艾买提江的维吾尔族名。 这艾买提江, 常与亚森的六个孩子在一起, 多在亚森夫妇照顾下长成人。 八八年, 龙学明复员回昆明, 走得匆忙未能与亚森去辞行。 一一年, 龙学明携妻回新疆, 寻找看望亚森一家喜重逢。 兄弟俩见面紧紧拥抱泪淋淋, 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一五年, 昆明医院住着龙学明, 因肝移植手术出险情。 亚森获悉这不幸事心急如焚, 乡党委资助路费奔赴万里去昆明。 重症监护室里灯火明, 亚森抚慰着龙学明。 “扛住哟,兄弟, 我的好兄弟!” 声声鼓励发内心。 亚森夫妇打昆明探望汉族兄弟回到家, 消息像长了翅膀立马传遍乡村。 乡亲们争先恐后来慰问, 亚森成了当地民族团结的“大明星”。 去年八一建军节, 龙学明父子与亚森一家又重逢。 一大家子聚一起, 热热闹闹特开心。 又聚餐来又合影, 民汉一家叙亲情。 龙学明之子汉族名字叫龙剑, 知情达理又聪明。 为延续这份民族情, 专程做面锦旗送亲人。 上写道: “弘扬今生新疆母亲大爱, 传承父辈民族团结精神。” 这正是, 民族团结作见证, 不是亲人胜亲人。 二 胡吉尔台乡有个哈特乌孜尔村, 乔吉力加甫和他的妻子哈扎汗是名人。 义务照顾汉族孤寡老人朱兴德, 十八载孝敬无怨无悔传美名。 2016年12月, 哈扎汗善行得报传喜讯。 “全国文明家庭”“榜上登”, 见到了习总书记还留了影。 全家从老到少喜欢腾, 也乐坏了哈特乌孜尔全村人。 故事追溯到1968年, 当年朱兴德只身从甘肃来到新疆现在的村。 他一无故来二无亲, 靠替人放牧来维生。 朱兴德虽然是粗汉, 手头麻利脑瓜灵。 在与村民交往中, 蒙古语、哈萨克语学得精。 乔吉力加甫的父亲是热心人, 常把朱兴德请到家里喝茶吃饭当亲人。 朱兴德也是勤快人, 常帮他家干干农活看看门。 九七年, 乔吉力加甫的父亲因病去世, 乔吉力加甫没忘记他父亲的好友 ——朱兴德这位单身人。 九八年春, 朱兴德老人身患重病, 几日没沾粒米星。 乔吉力加甫看到老人孤苦伶仃心怜悯, 立马召集全家做决定, 把老人接到家中照顾他, 让老人安度后半生。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 无依无靠的老人一定要孝敬! 乔吉力加甫是小学教师, 知书达理全力支持妻子尽孝心。 常言道, 上辈积德下辈宁, 优良家风要传承。 乔家的四个孩子也孝敬, 常哄年迈的汉族爷爷开开心。 孩子们经常给老人买衣买鞋买点心, 真正把朱老爷子当成了自家人。 零九年的三月份, 乔吉力加甫大宴请。 又杀鸡来又宰羊, 邀请全村老人来为朱老做庆生。 七十大寿寿宴上, 老人感动得热泪滚滚。 夸说乔吉力加甫全家是好人, 还夸乔吉力加甫就像儿子一样亲。 乔吉力加甫妻子也高兴, 说朱老爹为家里带好运。 不仅孩子们全都上大学, 还都找了工作事业有成。 现如今, 朱兴德老人已融进蒙古家庭一十八载还挂零。 乔吉力加甫收养孝敬汉族老人的事迹家喻户晓, 传递着人间大爱心。 他们不愧是民汉一家亲的好典范, 他们不愧是全国文明好家庭。 衷心祝愿这户民汉组合的大家庭, 和和睦睦、 其乐融融、 幸福美满、 尽享天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