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教育去功利化迫在眉睫

时间:2016-03-28 14:26来源: 作者:陈士葆 点击:
面对当下的教育,我们忍不住要问:教育的本义何在,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对个人有何意义和作用,古今中外名家都对此进行过经典的诠释。统观经典论述无一例外地表达了:教育是培育心灵的土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

在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和科学技术的强力推动下,我们生活的地球早已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在信息技术全球化的今天,这个世界每天都有负面、暴力的东西产生。在这样一个碎片化、快餐化、情绪化的时代,好像负面的东西越来越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流。面对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多的是充满困惑和迷茫,难以保持起码的淡定和清醒。这一现状也波及到了学校这块曾经的净土。在今天的校园里,功利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相当多的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能挣大钱,而不是真正把学习当做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的一项事业来看待。因此现在的学生潜心读书,一心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不是十分高涨

现在的校园里,学生们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穿名牌,用名牌,比名牌成为一种流行风气。曾几何时被人们贬称为“铜臭”的金钱,已成为无所不能的圣物,受到学生们的热捧。“学习只为求职或将来升官发财”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头脑中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学生把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谋取体面工作和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为将来手中有钱打基础。学生们急于掌握各种知识的动机早已被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和欲望所绑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里,他们面临着学习被动、理想缺失、未来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人活着固然要靠物质作为基础支撑,但怎样生活还是要靠精神来支撑的。人生的追求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追求物质,一种是追求精神。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追求物质,就是追求平凡;追求精神,就是追求神圣。”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往口袋里装东西,更要紧的是往脑袋里装东西,只有脑袋富有了,心灵世界才会变的丰富多彩。这样,才会摆脱短期功利主义的影响,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学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营造属于自己的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帮助自己去追求人生的崇高精神,涵养内心的浩然之气。只有在精神的追求过程中,才能逐步升华我们的思想情感,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这样满足对物质利益需求的同时,才会在精神层面实现不断的超越中,并在超越的过程中逐步淡化和超越对物质的依赖。

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普遍喜欢金钱和权力,那便是权钱结合让一部分人钻法律的空子或突破道德的底线,一下子成为呼风唤雨的人物,并且风光无限地利用手中掌握的物质资源极尽奢华地去炫耀他们的富有带来的个人荣耀。他们的招摇过市动摇甚至颠覆了人们心中的道德观念。有权就是爷,有钱就任性,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不再相信传统的价值观念。面对无所不能的金钱和手眼通天的权力,那些勤劳朴实的劳动者越来越被边缘化,成为很少被人关注的弱势群体。这些勤劳朴实的人虽然具有朴实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但他们手中缺乏的是金钱和权利,尤其是那些有特立独行思想和和高尚精神的学问家,他们的学识不能马上变成现实的货币,导致他们生活得窘迫。这一切在这个功利性极强的社会,使得人们对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感觉。现在的学生求学总喜欢问:学习这门课有何用。这一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功利心态。所谓的有用和无用,也就是能不能对就业和挣钱有益处。正因为如此,现在大学里学工科强于理科,学理科强于人文学科。过去受人热捧的人文学科,现在好多学生不去报考,因为毕业之后,这些玄妙的学问离生活很远,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去挣大钱。显性的物质财富和外在的权利放大了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欲望,于是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追求自然也就降低了。于是乎精神的家园出现“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现象便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了。

青少年学生处在人生的懵懂期,对社会现象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缺乏清醒和理性的合理判断。但他们旺盛的精力需要合理的宣泄,但又缺乏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及时并且合理的引导,心灵世界更缺乏高尚精神情趣的涵养,于是这些性格叛逆的孩子往往跟着感觉走,成为一群精神的流浪儿,一不留神走向邪路和歧途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校园暴力事件,厌学出走和轻生等频发事件不由得提醒我们:今天的学生为何如此疯狂?人生来原本没有高低贵贱,可是在后天的发育和成长过程中随着人生经历和际遇的造化,便有了个性差异和成长环境的差异造成的生活距离。于是乎人们往往根据人与人之间的成长差距,尤其是根据财富的多寡和手中掌握的权力,来评价和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就这样一种人为的高低贵贱就出来了。然而人无论贵贱,还是贫富,都可以在精神的浪游中,去开掘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伴随着开掘的深入,使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逐步丰富;这一点并不因为身份富贵而得天独厚,也不会由于身处贫贱而饱受冷遇。内心的精神游历和思想情感的升华完全是可以自己进行的,因为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完全是自己谱就的。

战国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孟子曾经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普通平凡的我们虽不必以承“大任”的“斯人”自居,但必须将这般坚毅顽强的精神充实于我们的内心之间,勤奋励志,矢志不渝。唯有这样才会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强大。因此,就“人”这个生命个体而言,要想拥有健全的人格,必须拥有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精神历程;尤当穷愁潦倒、四顾茫然的艰难时刻,更须执着信念,幽而发愤。人生的道路总是崎岖坎坷的,无论怎么短长,还是如何深浅,对于每个生命个体而言,只要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或经历,哪怕是一个瞬间或者几许浅痕,都将是最值得我们所珍惜的!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时常避开过于喧嚣的生活,静下心来,于无声处,展开一段段完全属于自我的精神漫游,在漫游中寻找意念中美好的精神家园,让一颗漂泊流浪的心灵有所归依。这个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我们人生永远的根基。这个家园的存在缘于我们人的精神生活本性。人的生命本性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有精神需要。人不仅要有“实实在在的物理意义上的家园”,而且要有“精神层面的家园”;这个精神的家就在我们的心中,完全靠我们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体验来建立的,没有一种精神层面的自觉追求和实践是无法建立的。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之所以问题频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心中没有这个家,即使有也是模糊的。

面对当下的教育,我们忍不住要问:教育的本义何在,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对个人有何意义和作用,古今中外名家都对此进行过经典的诠释。统观经典论述无一例外地表达了:教育是培育心灵的土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精神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并放大这种善的能量,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尽可能释放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与此同时教育还要限制人性中恶的一面,让我们的学生从学校教育中明确: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反观当今社会: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有知识却无道德,自私自利、恬不知耻、投机钻营、阿谀谄媚者大行其道,保持人格与良心的人受到挤压。当人满脑子、满眼只有钱与权的时候,人的贪欲、人性之恶就会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样,恶念、恶行粉墨登场。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就可能变成一个畸形的社会,这并非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

今天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世界的极端荒芜已经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已经导致人们心中的道德天平失衡。这也就严肃地提醒我们中国的教育再也不能沿着功利化的道路走下去了,不能再让一批批功利心态严重的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干净无污染的精神环境。学校这一教书育人的场所,虽然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各种不良风气对其污染很严重,再加上学校极端功利化的办学理念,使得青少年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在家庭中被宠惯了的孩子吃苦耐劳的习惯基本没有养成,来到学校面对学习这一复杂的精神劳动,缺乏快乐的兴趣。要不是家长们背后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似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催促和逼迫他们,还有考试这根指挥棒悬在他们头上,学生们才不会学习呢?单纯围绕着升学考试这条路子成长起来的一批批青年学子,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意识比上世纪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淡化了许多,更别说与建国初期的青年人相比了。针对这一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教育必须去功利化,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去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生命品质和人格情操。这样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学识优良,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我们过去学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少先队,团组织,关工委等组织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应该予以加强,多给学生搭建一些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在正确的观念引导下,克服单纯的知识教育弊端,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以此提升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让他们去理性地评价社会,看待问题,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走向崇高和卓越,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不是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不能自拔,自甘堕落,成为庸才,甚至是危及社会和国家的害群之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像他们那样——激情·团结·人品

作者:吴伟丽

《像他们那样——激情·团结·人品》主要内容包括激情篇、团结篇、人品篇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与激情、团结、人品有关…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幸福离你有多远

    我们总是觉得幸福是那样遥远而不可及,永远近在咫尺而从未拥有。可当目光触及到路旁石...

  • 吃水不忘挖井人

    平安夜的“红富士”正在果盘里酣睡,圣诞节的常青树还眨着灯光,一个平常而又重要的日...

  • 三天、三年、三十年……

    望着怒气冲冲的交警,议员一下子紧张了,他极力地想和交警解释一下,说自己真的不是故...

  • 我们永远在路上

    我们永远在路上,有美好,有回忆,即便有所遗憾,我们也不要太在意。即便是阴影其实也...

  • 睡个懒觉

    学校20年的校庆,忙得我晕头转向,苦不堪言,等到校庆结束的当天晚上,慈善的老校长温...

  • 爱国才能助推中华复兴

    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