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能像从事其他行业的人那样,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作稻粱谋的手段,应该超越功利,淡化自己职业的谋生意识,做一个“读书人”。放眼当今的教育界,许多教师经不住世俗的诱惑,主动放弃了这种高雅的追求,结果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习惯两本书(教材和教参),这也正是这些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教师人人皆知,教书的人如果抱残守缺,不肯读书,拿什么来教书?又怎么来育人?侥幸又能育成几人?据自己的观察,教育界的那些名师大都是一些自觉读书的人。与他们交谈,总能听到一些如沐春风的新鲜观点,也正是这些观点,支撑他们在教育园地不断适应新形势,并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最终在不多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成为学生欢迎,同行仰慕的名师。 教师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工作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读书便是丰富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日臻完善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信息化时代,坚持读书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知识、技术日新月异,只读“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是难以肩负得起教育未来建设者的历史重任的。这样的教师也没有底气坚称自己“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使命担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学环境也很优越,反观我们身边的教书人,真能读书者确实没有几人。这种有书不读的现状在教育界是一个普遍现象,有些有识之士为此忧心如焚,频频呼吁改变这一现状。平常在工作中听到不少同事抱怨学生不读书,其实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成为学生效仿的读书榜样,而一味去要求学生读书,岂不可笑。 为人师者众,成为大师者却凤毛麟角,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现在的教师无法拒绝和抵御市场经济的诱惑,内心变得不再宁静。面对光怪陆离的俗世诱惑,许多教师自觉放弃了阅读的良好习惯。更有甚者许多年轻教师一离开大学校门,就意味着自觉读书生涯的结束。现在很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连教材和教参都不怎么读了。网上百度一下,一个“优质”教案、一个花里胡哨的课件就搞定了,再配以熟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声光电造成的五彩斑斓里,将一堂堂看似热闹,但实际上却内容空洞得很,且毫无文化底蕴的课程呈现给学生。从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俨然一副大家的风范,风光无限,究其实,则徒有其表而已,除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只剩下一副花架子,甚至连花架子都没了,只剩下“标准”答案了。有时候忍不住会突发奇想:假如突然停了电,甚至没了电脑,或者机器突然出了故障,该有不少人的课会无以为继吧……长此以往,恐怕连一个好的教书匠也难成,连教书的任务也难以完成,又何谈育人呢?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朱永新这番话说得太深刻,太到位了。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耸立着一座座精神丰碑,这是我们追求进步的精神坐标和参照。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与这些文明的先贤达人进行精神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借鉴它们的生命智慧,丰富我们的思想境界。 那么,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的阅读史就是我们的专业成长史。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如果说读什么书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分野,那么只读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拥有广泛的阅读生活便成了教书匠和教育家的重要区别。 我们这些不读书的语文教师教的课本应该生动活泼,可现实是生机盎然的语文课哪儿还有一丁点儿“好玩“之处令学生着迷呢?如果没有高考在那儿压着,还有几个孩子愿意学语文?即便有高考在那儿压着,又有几个学生真正愿意去自觉地学习语文呢?周国平说:“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我愿意斗胆模仿一句:“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教师,与一个只读教参的教师,他们会生活在多么不同的精神层面上,他们的学生又会因此而产生多大的成长差距啊!”果真如此,教师的书单中就不能仅仅只有教参。语文教师尤其首先应该是一个天天读书、博览群书的人。有观点认为:对本专业知识掌握愈是系统,愈是娴熟,在该领域往往愈是难有突破,难有建树,原因是他在该领域形成了思维定势,被太多的框框所束缚;相反,大略了解,知之不深,倒有可能跳出专业束缚,有所突破,有所创见。有例为证:法国大数学家费马终身是律师和官吏,但他提出的费马大定理至今未被完全证明,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原本是机械工程师,但他后来成了著名的语言分析学派代表。此类例子还有不少。我以为这对我们教师读书的启示在于:我们有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教育之外看教育,亦即既要认真读好有关教育的专业书刊,又要“留意”自己误入定势和固执的歧途,沦为专业书籍的“囚徒”,努力把书读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创造性运用,在此同时将阅读视野由专业之内,延伸到专业之外,涉猎与专业“无关”的所谓闲书,如杂志、随笔、散文,诸如哲理小品、生活趣闻、宗教故事、情感美文等,它们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读这样的作品,不仅可以在记忆的宝库中储存大量活的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多作品中蕴含着的深意与教育之道相通相关,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开全新的视窗。综上所述,教师读书最佳途径应该本着“博”与“精”的原则进行。横向阅读要“博”,这样可以开拓教师的思想视野,纵向阅读要读专业书籍,专业书籍读得要“精”,这样纵横交叉,“博”与“精”结合,教师的阅读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对教师的心灵成长和专业发展带来深刻而有益的影响。 在此,我想对诸位教师同仁说:好好读书吧,老师们——也许,读书未必能让我们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读书就注定我们与出色和卓越无缘;不惟如此,不读书甚至连成为地道的教师都难。好好读书吧,老师们——至少它可以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解,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话语和教学风格,进而在自己的同伴中,在直面其他社会人士时,有足够的底气响亮地说一声:“我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师”。要说出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唯有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古今中外,每一个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无不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教师应该明白自己首先是一个读书人,其次才是一个职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