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阶级的社会永远存在着富翁和穷鬼两种人等,社会上好多世俗人多用金钱的标准来衡量贫穷与富裕的标准。有位哲人说贫富永远是不均的。要说贫富的形成,其因素多是社会和时代造成,共产党当年闹革命,就是带领穷人打天下,有一种说法,无产阶级是最无私的,因为他们一无所有,没有负担,没有牵挂,也就成了推翻剥削阶级的主力军。 贫富是一个社会经济的两级分化点,也是自然社会的常规现象。至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是由剥削被剥削而导致,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对矛盾的激化,是通过剩余价值引出的贫富反差。而现代观念则认为是经营理念、生活方式、商情机遇、竞争意识多元因素所致。还有自然灾害、险恶环境、艰难险阻等诸多客观因素会导致一个人乃至一个地区的贫穷落后。
说的有点远天近日了,关于贫富社会现象那是大社会的事情,会有执政党、官方政府去考虑尽量扭转它,摆脱贫困已经形成了时代与社会热点的关注。我这里想单独谈谈关于贫富人生的个性问题。
关于平桥豆腐在民间有一个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沿运河沿线下江南,一日行至平桥,百里知名的首级富户林百万想乘机巴结一番,用无数鲫鱼脑绘豆腐请宴君王,吃后还请这位到处留笔的风流帝君题写匾额。以显示荣耀。不知是这位君主真意相捧,还是良苦用心的故意讽刺,大笔挥挥,洋洋洒脱地写了四个大字“灵芝完美”,表面上看确实把这碗豆腐美味吹上了天,像神仙品茗的灵芝那样特别完美,而后来林家破落后,一些乡土酸文人一分析却另有一番理解,“灵芝”说的是“林子”,也就是到林百万的儿子辈,“完美”则是“完没”,就完蛋没有了。皇帝是金口玉言,这是林百万为了讨敕封反而是自讨苦吃。
我可不太相信,乾隆为了一户人家题匾要动这么大的脑筋,费刹苦心去构思,需要这样弯弯绕来对待林百万这个小人物,浪费这么多脑细胞在他来说不值得,可能是一些纯乡野文人编造出来的笑话,有点荒唐无稽,没有考证价值。
但如果把这则故事从其它角度去理解,还能悟出一点道理,乡野老百姓有一句哲理俗语就是“穷富不会超三代”,在封建社会那些极度的富翁多是不义之财,多是要榨取多少穷人的血汗所得,依靠剥削和压迫巧取豪夺,甚至要践踏多少穷人的生命,那显赫富丽的庄园正是那个时期罪恶的象征,没有理由去讴歌他抬举他,所以就出现了乾隆帝的笑话。
现代社会现代时尚把生产剩余价值提高了,再加上现代竞争激励机制的影响,这个大社会也就很容易出现贫富不均的经济现象,会有亿万富翁,也有一贫如洗的乞丐,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也许我是一种精神胜利法,贫富倒也各有利弊。
不是吗,一个人的人生历史也就那么长,就是睡在钱里过生活又有什么意义,我说倒会乐极生悲,那些得富贵病的人就说明了这一点,至于那些乞丐也照样乐哉悠哉。乡野有一人为财死鸟为食忘的俗语说法,那些武侠小说家专门编一些无数人为了争夺一件宝贝丧身的传奇故事,看来富到极点也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有些特殊信仰的人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钱财都不是自己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精神财富才能在社会长久留存。这也是事实,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精神富有,道德风范的伟者会较长时间地留存在后世人的心目中,另一种人就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就像四大名著,还有四书五经,能让后人得到教益,可能这就是永久的富有。
所以,人生观不同对贫富问题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偏于仕途的人多是想得到高级的礼遇和享受,过分贪恋钱财的人很容易受钱财枷锁牢笼的羁绊和束缚,也有好多富有钱财的人会产生一些邪念恶念,也会把好端端的青春和生命送上自己设置的断头台。就像那林百万的儿子辈他们根本不知道创业的辛苦,不知道钱财的来路,于是也就将父辈留下的遗产挥霍贻尽,挥霍地消费是无底洞,很快就成了穷光蛋。
我这个人几十年来在经济上一直没有风光过,迄今仍然是一个十足的穷光蛋,无房无车无积蓄,还要把白发交给儿女。回过头来总结得失,还是自己富有的能力太差,不能在金钱的风光世界里尽情遨游。当金钱和富有向我垂首的时候没有珍惜,它就这样和我比肩或者说是擦肩而过。这样就遭到了妻子和儿女的责怪,抱怨我这辈子窝囊而无能,没有给他们带来盈余和幸福。算了,随他们说去吧,眼下已接近老年能力差了,再成为百万富翁是不可能了,大不了,离那些早年朋友(已经风光的)远一点,不和他们供钱财来往,只在穷家里两杯小酒喝喝,有一小盘花生米就够了。
穷酸的我经常会用逆反观看待人生,总认为自己还没有落魄,感到自己眼下还是比较富有。已经发表散件百余万字,写一点乡野文味的东西还很有看点。好多读者包括一些著名作家对我都特别关爱,有思维有生活有文笔也有激情,敲敲键盘,每天一千多字成稿,一年三五十万字,特别是南闸民歌的研究更受高层亲睐,在有生之年出几本书,出一点大的成果不成问题,总会有人说我不是十足的穷光蛋的,穷就穷吧,安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