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同济,我发现它的建筑真是太强大了,不用过多的宣传,凭实力便足可证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同济便很好地做到了这点,同时它也兼顾到其它学科,因此它当得起“百年名校”的称号,这就是我此次同济之行所要寻找的文化内涵。
(四)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建校于1917年,初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后逐以“上海财经大学”之名兴。学校的校训是“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体现了德行、学问、经济三者合一的重要性。
对于上财,我只是听说过,却不曾亲见。它的主校区位于五角场附近的国定路,同样有着地理的优势。走向上海财大,会看到覆盖着红色琉璃瓦的正大门,门呈方形,主色调是微黄色,右边门柱上镶嵌着“上海财经大学”六个大字,给我一种厚重的感觉。
走进校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大型的圆形水池,池中立着一个石柱,造型有点独特。石柱之后便是“研究生部”,这座楼不高却面积比较宽广,主体风格仍然是西式建筑上点缀着红色的琉璃瓦,色心斗角,各具情态。楼旁有一个详细的路标,顶端是上财的校徽、校史、校训,下面则是向四面八方指向的红色箭头,形像准确。我绕着右侧教学楼走入,这里有茂密繁盛的大树,它见证了上财的发展历程;这里有整齐有序的宣传栏,它展示了各个学院的学科特色;这里有略显陈旧的宿舍,它形成了学生们的生活中心;这里有清新的自然环境,它构成了安静的学习生活;这里有干净整齐的食堂,它保障了教员和学生的后勤。
是呀,这里有很多很多,这些场景都是每个学校所有的部分,但是上财的却有着它自己的特点。虽陈旧却带沧桑,虽年老却益强壮,这便是我对上财的感悟。
(五)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于1949年,初名上海俄文学院,后逐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之名而兴。学校有虹口、松江两个校区,校训是“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体现了上外的格调、志向、态度。
由于松江大学城比较远,所以我只是去了虹口校区。上外的虹口校区同样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市中心,其对面便是赫赫有名的“鲁迅公园”,出门便是宽敞的马路,地理位置也有着优势。从远处望去,一排浅色的弧形建筑出现在我眼前,中间有几根石柱,不高却很有气势。这便是上外的正大门,上面鲜明地写着“上海外国语大学”七个大字,然后辅之以“shanghaiinternationaluniversity",中英文对照,令人印象深刻。由于上外的虹口校区比较小,因此里面几乎便是高楼,形态各异,姿态万千。也许是外国语大学,每栋楼上都直接用英文命名,直接国际化了。
行走于校园之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语言类培训班的广告,看到了很多国际语言交流论坛的宣传布告,看到了著名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也看到了很多来回于两个校区间的校车。整个学校的氛围,好像就集中在“语言”二字,要将其做到极致,确实令人惊叹。也许上外没有百年沧桑的历史,也许上外没有典型的欧式建筑,也许上外没有宽广的土地,但这都不能代表这所大学的内涵,不能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它的精神。仔细观察校园内的一草一木,凝视校园内的河流,都可以深刻体会到它的朝气,可以感受到它那种学贯中外的气魄。
驻足于石桥之上,我陷入沉思之中。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已广泛展开和深入,在和其他国家的交往过程中,越来越彰显出外语的重要性。语言是一种工具,更是一个桥梁,而上外现在承担的便是驾桥工程师的角色,因而它值得我尊敬和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