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正赶上挨饿,那时家里人口多,父亲收入少,我们姐弟五个的胃口又特别大,吃了饭没一会就饿了。那时家里一点剩饭也没有,干粮是一人份,稀饭也是有数的。我们吃饭的碗都舔得特别干净。每顿饭,被我们吃的是盆净碗净。吃了饭我们都上学了,在学校的时候,我的肚子就叫唤了。到家之后,饿得我到处找东西吃,家里连个饭渣也没有。只能等晚上的饭了。
晚饭一般是稀饭,没有干粮。我们常吃的是一种叫嘎咯汤的稀饭。
母亲把白菜叶在锅里一炒,放一点酱油,然后放满满一锅水,撒一大把盐。等水开后,母亲把烫好的玉米面,在手里拍成鸡蛋大的小饼子,放进锅里。这种饭在我们老家叫嘎咯汤。
晚上我们吃着碗的嘎咯汤,眼睛盯着锅里的嘎咯汤。吃得慢的就盛不到第二碗了。我妹妹和弟弟吃得慢,赶我吃饱了,他们还一边吃一边玩呢。等碗里的饭吃没了再想到锅里盛的时候,他俩都着急了。嚷着没吃饱,还要吃。这时,母亲把自己碗里的嘎咯汤,分到他俩的碗里。
在粮食最紧张的时候,我们改为一天吃两顿饭。早起不吃,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吃的全是粗粮,啃的是咸菜。为了不让我们挨饿,父亲的细粮票全换了成粗粮。但到父亲开支的前几天还是接不上顿。没办法,母亲只好向别人家借点,熬过这几天。
到了最困难的那几年,我被送到了河间老家。在姥姥家我没有挨饿,但吃的仍然是粗粮。夏天和秋天能吃到一些蔬菜。到了冬天和开春就只能吃咸菜了。我在姥姥家也是经常吃嘎咯汤的,但姥姥做的嘎咯汤比母亲做的好吃。姥姥在玉米面里放了花椒面,也加了咸盐,吃起来味道特别香。
熬过了挨饿的年代,我又回到了城里。这时候我家里的日子就好过了。父母都上班,大姐当兵,二姐下乡,我和弟弟妹妹上学。吃的粮食不成问题,父亲的细粮票也不再换粗粮了,我们也可以吃到饺子和雪白的大馒头了。从此以后,我们就再也就不再吃嘎咯汤了。
近几年,很多大饭店推出了粗粮细做的花样饭,特别受欢迎。有的饭店干脆就改成了粗粮酒家。饭店里的粗粮饭品种还真不少,有玉米面饼子,有秫米饭,有白薯面咯豆汤,豆面汤等等等等。我吃过很多家的粗粮饭,就是没吃到我小时候的嘎咯汤。也许是他们不会做,也许是他们根本就没听说过。如果他们要是也推出嘎咯汤,肯定受欢迎,肯定能招来更多的客人。
为了回味过去,找找小时侯的感觉,我也做过一次嘎咯汤。我用水灵灵的小白菜戗锅,在玉米面里放上花椒面、味精、精盐,用开水烫一下,等放凉了,用凉水沾手,把玉米面放在手心拍成圆饼,放进滚开的锅里,等所有的嘎咯都漂上来了,再放点香菜、香油、味精,就出锅了。
我给每人盛一碗,他们吃的时候,问我这叫什么饭。我告诉他们这叫嘎咯汤。是我小时侯的家常饭。我问他们好吃不,他们说,凑合,就是比较新鲜。我一听就泄气了。这么精心做的嘎咯汤,就得到了一句,凑合。太令我失望了。
20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