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我的读书人生

时间:2014-10-21 06:15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随心所语 点击:
世人大多皆有喜好,或游山玩水,或舞文弄墨,或莳花养鸟,或嗜酒如命,或对弈弄弦……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我是个爱好广泛的人,譬如读书、写作、音乐、摄影、书画等。可在这诸多爱好中,我最爱读书。在书中寻找乐趣,是我半生以来孜孜以求的生活。正如

世人大多皆有喜好,或游山玩水,或舞文弄墨,或莳花养鸟,或嗜酒如命,或对弈弄弦……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我是个爱好广泛的人,譬如读书、写作、音乐、摄影、书画等。可在这诸多爱好中,我最爱读书。在书中寻找乐趣,是我半生以来孜孜以求的生活。正如我曾在一首题为《满江红。赠友人》的词中所写:“半生尘书映秋月,一世翰墨润春花”。

上学前连环画就开始流行,我们叫小人书、画儿书。我老爱看了,不认识字就看画面,边看边听玩伴们讲。有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革命战争、英雄人物等等,一则则动人的故事让人心驰神往。于是,尚未到农村上学的年纪,我就央父母向老师打过招呼后钻进教室里开始认字,目的极其简单,只为认得小人书上的字。后来,我认识的字儿越多,同学们的小人书都让我看遍了。在学校里偷着看,放学路上看,回家打猪草时看,晚上点起油灯也看。为了压制看小人书的歪风,老师不止一次搜过我们的桌仓、没收过成堆的小人书。家长知道后,我们的屁股上不知挨了多少次棍子抽打。那时候家乡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文化设施落后,除了课本以外,再找不到其它我喜欢读的书。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不知从哪里借来一本历史演义小说《薛仁贵征东》,被我发现后,趁伯父下地干活的时候,我便拿出来看。一开始只是随便翻翻,但仔细读过几页后,便被深深地吸引,渐渐入迷起来,以至于爱不释手了。伯父识字少,见我很喜欢,索性拱手让给我读,说完了讲给他听,前提是不能耽误学习,我喜出望外。但书是不能带到学校去的,所以每天放学路上从不耽搁,回家快速做完作业,就捧起小说默默看起来,直到日暮黄昏、华灯初上。晚上还要点了煤油灯,挑灯夜读。在母亲多次的催促下,才吹灯而眠。梦里都是书中那些故事场景——皇上的“应梦贤臣”薛仁贵骑一匹白马,一袭白袍,一杆长枪,率唐军浩浩荡荡驰骋疆场……读至薛仁贵被陷害时,心生愤恨,却击桌而鸣不平;读至薛仁贵征东凯旋而归时,竟也击掌欢呼——像戏苑票友完全入了戏似的忘乎所以。读完之后,我常在父亲歇息的时候给他讲,父亲也乐意听。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

读完第一本,便又想第二本。可到哪儿去找书来读呢?于是我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翻箱倒柜地找寻,结果还是没找到一本我喜欢的书。当时我也想,连父母都是扫盲对象,他们哪有那些书啊。这么想着,心里就觉得好笑。后来,我利用中午做完作业休息的时间去高年级找和我同村的大哥大姐,向他们的同学借书看。这时候,恰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眼看就要小学毕业了。父母怎么说都不让我看那些小说,怕影响我学习成绩。我就偷偷地读,开始“地下活动”。读课外书,并没有耽误我学习,反而更提升了我“好读书”的浓厚兴趣。在一年时间里,我就读完了四大名着中的《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也顺利考上初中。那个年纪,真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虽然有些字还不认识,但根本不影响对故事情节的掌握,更不会影响继续读下去的兴致。那时候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吃饭是物质享受,读书是精神享受!书是人的精神食粮!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商店买笔记本时看见货柜里摆着几本书,其中一本便是周恩来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记得就三块多钱。当时我心血来潮,便有了据为己有的想法,可是一摸口袋,只有一块多而已!回到家再三央求父母,才又给了我两块。当时的两块钱能买好多东西呢。我激动得整夜未眠,第二天课间操时,我一路小跑到离学校并不远的商店,结果还没开门,等了十多分钟商店门终于开了,我急忙掏钱买下了那本心仪的书。回到学校早已上课了,结果挨了批。这是我生平买的第一本书。花钱买的书当然会倍加爱惜,而且认真地读了。我找来牛皮纸将书包好,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完,我被青年时期的周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和革命追求深深打动着,同时也被这位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艰苦求学的历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后来一位要好的同学要转去县一中上学,我便将这本心爱之物赠与他。

正是这本书让我深受教育。但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下,农村的孩子,确实只有努力学习考个学校这一条出路,哪怕考上中专也很荣耀。只有考上才有好前途,才能端上“铁饭碗”,跳出“农门”,面对父母和亲戚的期望,我别无选择。但是,这样的期望无形中却给了我偌大的压力。即便这样,我心中的读书渴望依然很浓,读书的兴致有增无减。只是多在学习之余和假期读这些书籍。一个假期,我又读完了《水浒传》。在那时的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百单八将的经历和遭遇的故事、还有他们极具特点的人物形象,至于别的总是很寥寥。当我在老师那里欲借《红楼梦》读时,老师却说我不应该过早地去读这本书,却并未说为什么,至少是不适合我们少年儿童。看着老师一脸的严肃,我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书读得多了,知道的东西也就日渐丰富起来。我不仅常给父亲讲我读过的故事,而且在班里也给同学们讲,一时成了故事通。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前去帮忙的人都爱听谝“古今(即历史故事)”,一位亲房二叔博览群书,讲起来滔滔不绝,有时候我也跟着说道一会,总会赢来大伙惊诧和赞许的目光。其实,我就知道那么一点儿,全是从书里读来记下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是这样,我的作文也进步很快,常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传阅或者朗读。老师的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动力。从此,我在读书的同时,也渐渐喜欢上了写作。

上了初中,当我还抱着《白蛇传》、《黄继光》、《林海雪原》、《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看得起劲的时候,班里已有同学在写小说,并有作品陆续发表在《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上,我很羡慕,也受到启发。于是,读文学书籍的渴望便日益迫切。记得那时候老师引导我们订阅了《少年文史报》、《语文报小学版》,特别喜欢读上面的作文,尤其是那些精短的散文和小诗,读起来很舒服,就好像写到了自己的心坎里。我开始思考,不能一再沉迷于那些小说世界里,得调整一下读书的方向,继而想到涉足文学学习写作的问题,再说自己还有一点基础。这样一来,我的“文学梦”便萌生了。

在大南峪附中的三年(当时大南峪附中仅设初中一、二年级,我在初二留了一级,所以是三年)中学时光一晃而过,此间,我虽然并未完成先前的读书计划,但却读了一些文学杂志和报刊,渐渐启蒙,通过自学走进了文学这座感觉浩淼无边的大观园之门,里面的景观让人大开眼界。只要是课余时间或者茶余饭后,手里拿的总是文学书,不知疲倦地读着,仿佛一个行乞者偶然间吃到了佳肴,文心激荡。赏读了那么多不相识作者的作品,叹服之余,更多的是仰慕他们的写作水平,心下一直在想,要是自己也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多好!读书的时候,每碰到好的美文佳句,我就记在笔记本上,或者剪贴在上面,闲来无事的时候拿出来品味学习。到初中的时候,已经记了厚厚的三本。记得当时我曾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首题为《落叶,等等我》的小诗,但怎么改就是不满意。现在仍保存在老家的书箱里,找东西的时候偶尔翻出来看一看,又想起那段做着文学梦的时光,不禁哑然失笑。

初中三年级,我是在云台镇中学(那是叫康县第六中学)上的,学校破烂,教室陈旧,宿舍少有人住,我们不得不租住民房,做饭、洗衣全靠自己,一周回一次家。班主任是我们的数学老师,管得很严,作业任务也重,尤其是他推广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部曲”学习法,让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现在想起来感觉老师是正确的,虽然严厉了些,但我们的收获却不菲,知道了为什么而学习,如何去学习,要学会哪些东西。这时候,我才知道初中毕业要考中专,是决定自己命运的转折点之一。随着自己的成长,还有父母的叮咛,我真正感觉到以前上学时对学业的轻视和懵懂,虽然每次都顺利过关,但实属侥幸。一年的繁忙而单调的寄宿式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临毕业前,真正到了抉择前途的十字路口,我却踌躇起来,书包被翻得稀巴烂的课本塞得满满的,可我还是感觉两手空空。那年考中专,我榜上无名,之后被县一中录取上高中。

曾一直以学习成绩优异而被乡亲们所看好的我,落榜后情绪很是低落。长长的假期,除了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外,什么都不想做。百无聊赖之时,就找同龄人闲聊。实在找不到想读的书,就借来朋友家的几本《今古传奇》、《故事书》、《人生与伴侣》来打发落魄时日。临上高中前几日,意外中在亲戚家看到两本诗集,一本是《罗曼。罗兰》,另一本是《读者文摘》里摘录的诗集《她的赠言》。我如获至宝地带回家,饶有兴致地赶着读完。这两本书重新燃起我写作的激情。

上高一,正值八十年代末,“武侠”热潮如一阵旋风在校园掀起并蔓延,一时间武侠小说、武打录像、影片充斥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书店、录像厅、影院。我也受其影响,先后阅读了古龙的《天涯明月刀》、《楚留香传奇》、《绝代双骄》,还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以及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江湖三女侠》等,最后还花了二十多块钱买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之三的《倚天屠龙记》,上下两册。武侠小说成了那个时段的热门话题和时代印记。古龙的武侠小说以精彩的情节着称,人物性格鲜明,笔下尽是近乎完美潇洒俊美的全能武林高手,但往往开篇美好,却以悲剧式结局收尾,令人唏嘘。金庸的小说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深厚,人物角色鲜明,武功卓绝,尤其吸引人的是小说中阐释了江湖之中爱的真谛,保家卫国的正义感流露明显,磅礴大气的情节架构和历史背景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梁羽生的小说因受西方十九世纪文艺思想影响,以塑造个性自由、具有叛逆行为的人物见长,笔下都是名士型侠客,结局圆满,有较强的艺术性,文字优美,这与他的能文会诗、工曲善对、博学多识一脉相承。这些小说虽然让人被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侠义精神以及场景描述所吸引,但经过对比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故事情节不外乎因为爱恨情仇、宝藏之争或者意欲独霸武林而起,打打杀杀,没完没了,搅得江湖上似乎永无宁日。可细想之下,又觉得纵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能吸引那么多读者群,一度红遍大江南北,其意义和价值也是很有市场的,所以才在文学界引发了一种“武侠小说”现象。

读书之人自然也爱买书。我上学时家里尽管缺钱,但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并不反对我买书,所以我也买过一些书,可后来大都不知去向,留下的只寥寥几本。记得学过袁枚的《黄生借书说》里有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正道出了借着读书之人的心理。但我读书一向不分自己的或是借来的,一旦拿回来就要很快读完,正如清代张潮说的:“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我从不吝书,只要有人向我借书,有求必应。但有时候我也惜书,借给别人书的时候也看对象,关系不好的人少借,不爱惜书之人少借,借后不还者不借。就是借了,先是极不情愿,继而惴惴不安,担心自己的书遭损坏或是从此失去。

高一最后一个学期放假前,我在图书馆里终于借到了梦寐以求的白话版《红楼梦》。一个假期,除了做一点作业和帮父母干点农活外,其余时间全用来读那本书。一部含笑的悲剧。从大观园华丽的背后,让人看到了一种阴晴圆缺的悲哀。四大家族的命运如此,红楼中人的命运亦如此。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虚伪、欺诈、贪婪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正是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继“武侠”热之后,又有“汪国真热”、“三毛热”、“席慕容热”以及“琼瑶热”先后接踵风靡校园。那时候,同学们争相传抄她们的诗,尤其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那些爱情诗最受他们青睐,和那些流行歌曲一样广为传唱。短短一两年,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文学气息,仿佛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为情所困的新生代“诗人”,一些文学社团也在师生中间悄然兴起……对于善感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诱惑。我也曾看过《汪国真诗选》,也读过三毛、席慕容的诗歌,看过琼瑶的言情小说及电视剧《梅花三弄》,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还是决定走自己的文学之路吧,不为身边的狂热心动。练好内功才是硬道理,一时的狂热奏不出时代强音。真正的文人学士,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我坚信:“只要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所以一直以来,我依然我行我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于读一些文学期刊上,中午或者周末,我喜欢去新华书店或者邮电局大门口书亭前看看,大多时候不会空手而归,《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青年文学》、《辽宁青年》、《百花园》、《写作》、《散文百家》都是我的囊中之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提升人文素质

作者:梁金豹

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提升综合人文素…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难忘那炊烟四起的童年岁月

    上世纪70、80年代的沂蒙山区,人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贫困,那时还用不起煤球炉,每家都有...

  • 闲说青蛙

    白天捉田鸡,则是钓要的。钓田鸡跟钓鱼不一样,田鸡是在水田或者水塘里钓,钓田鸡不用...

  • 清晨

    清晨,新生的朝霞透过薄雾,将你笼罩在无限的希望和遐想中。许多时候人们没有留意清晨...

  • 巩留老贺

    老贺身高超过1米八,以前打篮球专司中锋一职,现在也还是机关球队的领队。老贺曾经说...

  • 藏在衣橱里的旧时光

    趁着阳光还短暂明媚的时候,突然有整理衣服的兴致。 于是将衣服一件件理出来,迎着北...

  • 八十年代读大学

    背起铺盖卷,我乘汽车挤火车赶到成都,入校才发现,考进的这个专业,名义上也是统招生...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