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早春,又是四月,忽然的想起了北京的什刹海,想起了什刹海的那个夜晚、那个船坞……傍晚的北京城,喧嚣热闹,永远是车水马龙的大马路,在此时更增多了人的流动,那是下班的人们或是赶着回家、或是要顺路去菜市场的;来去匆匆。我此时是不用出去的,下了班,回到自己的宿舍,打开音响,伴着音乐做一点自己爱吃的简单食物,悠哉、悠哉……然而稍稍过了9点,便是一阵阵的忧烦和不安,忽然,接到好友赵的电话:我们去什刹海怎样?
北京人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北京的什刹海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历来吸引着众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来此修府建庙,为什刹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现在更是品味北京古都的最佳去处了。
乘车什刹海,半个小时的时间,赵已经在路边等候。
穿过马路,在什刹海的入口处是一个面积不大的休闲广场,此时这里早已是欢歌笑语一片了。饭后的人们早早的来到这里,或是练剑或是舞扇,而更多的是人们在随着音乐跳着北京的慢四。把个小广场分割成几处,而这几处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给挤成一片了。好不容易从广场周围绕过来,走到了什刹海岸边的甬道上,这里却是相对的安静多了。
幽幽的甬道是用水泥栏杆围成的,栏杆的一侧是高大的杨树和槐树,在这四月的初春里,树叶已经泛起油亮的光了,而槐花的香早已飘进树旁边的居民住宅,飘进了居民的家;甬道很暗,路灯是有的,但却如月光一样的不是朗照;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前行,时而会有一个石椅卧与树下,坐在上面,面朝湖水,看波光粼粼的水面,轻舟荡漾、红灯闪闪;远处的各式建筑透过树的缝隙隐隐的漏出不同凡响的形象;近处却能够听到有些鱼虾跃出水面的声音;阵阵微风吹过,湖边的垂柳婆婆梭梭的摇摆,也像是要歌舞一样的。据说这里曾经有一个很大的荷花市场,人们在这里不但可以赏到艳丽的荷花,还可以购到各式的小吃和颇具民间特色的小商品。现在这里没有了荷叶出水,也没有了荷花吐露,但是商家的经营却是红火的,酒吧、饭店、特色小吃店,沿着湖的外侧已经密集的几乎喘不过气来。入夜后的什刹海,已经可以用繁华来形容了。
我和赵走进停泊在湖边的一条船坞上,走上踏板,船体忽忽悠悠的摇摆了起来,然而进到船内,便是可以稳稳而坐了。环顾船内四周,我不得不为商家的精明和文化韵味所折服:所有的服务设施都和古朴相连接,圆柱形的红灯笼,很像清时的宫灯;藤椅、方桌、竹帘;小房间的围帐、墙体的壁画,和谐的用着暗黄色和灰黑色;而服务员的服饰则是一色的中式了,还有那彬彬有礼、柔声的接客语言,身临其境,竟叫人感觉进了另一个朝代。
一路走来,真的累了。点了一壶桂花茶、一碟奶油玉米花,坐下来细细的品着,心里自然的安静,竟忘了身边还有一位好友;赵笑到:是不是又入诗境了?说出来听听。我是喜欢静的,喜欢静静的想一些事情,但今晚我却想不出什么事情来;我也喜欢热闹,因为太静,心里会觉得寂寞,而此时,我又不愿打破这沉静去加入热闹的场面。我喜欢现在这样,有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
坐在船内,听外面的水时时的拍打着船体发出“啪啪”的响声,嗅着从湖面吹来的略带腥味的空气;忽然,从远处飘来悦耳的琵琶声,时紧时慢,时远时近,一下把我带到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在这里被我听到了,而且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水中。我起身走到船头,望着湖面上小船的点点渔火,看着岸边仍旧是欢歌笑语的人们,忽然想到,如果今夜有白居易,他的《琵琶行》一定是另有品味了喜欢什刹海,喜欢这里的幽静和典雅,喜欢这里能给我清洁心情的花香,喜欢这里古朴民风和现代时尚结合的氛围。
离开北京已经三年,在这千里之外的北国,一种情思,一种思念让我忆起了槐花飘香的季节里,什刹海的一个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