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事从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归来,跟我谈起那棵著名的“焦桐”,说那棵高大挺拔的泡桐树花开得真漂亮,一串串喇叭形的紫色小花挂在枝头,“焦桐”花开真是让人心喜、令人激动。从这位同事的叙述中,我能够想象春天的兰考大地,泡桐花开会是一种怎样抓人眼球的亮丽风景。 我于2014年11月参加过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培训,曾在与学院一路之隔的“焦桐”树下,聆听学院老师声情并茂讲述“焦桐”的故事。老师说,“焦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寒来暑往,始终巍然挺立,每年春天花开时节,数不清的紫色小喇叭一样的桐花高挂枝头,好像会随时奏响迎宾曲,迎接种树人焦书记的到来……当时已是初冬时节,桐叶枯黄、萧瑟作响,我站在“焦桐”广场,聆听“焦桐”故事,想象“焦桐”花开,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敬意和暖意。 一棵极为普通的泡桐树,何以能够天下闻名,原因是那位种树人的不平凡。“焦桐”栽种于1963 年春天,由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亲手种植。那时的焦裕禄虽然身患肝病,却在带领全县人民除“三害”斗争中始终冲锋在前,他艰苦奋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尽管在兰考县委书记任上只有475天,却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焦裕禄因积劳成疾,于1964年5月14日走完了42年的人生旅程。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随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他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焦裕禄生前种下的那棵泡桐树,被后人称为“焦桐”,且在1978年被兰考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焦裕禄种下的那棵小泡桐树,如今已长成20多米高需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 我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期间,总喜欢走出校门,到“焦桐”广场走走看看。我发现“焦桐”广场每天都打扫得很干净,“焦桐”树下没有枯枝败叶,没有垃圾杂草,这里的卫生管理真的值得点赞。后来上课听了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焦桐”广场的卫生管理工作,是由老党员魏善民义务承包的。70多岁的魏善民住在“焦桐”附近的朱庄村,在30多年时间里,无论晴天丽日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会骑一辆三轮车到“焦桐”广场,用一把大扫帚清扫地上的落叶,经常为大树浇水、培土、施肥。这位可敬的老人是在1981年从父亲魏现堂手中,接过照顾“焦桐”这一任务的,他一直记得父亲说过的话:“把啥人都忘了,都别忘了焦书记,焦书记是好人。”义务照顾“焦桐”30多年,魏善民从过去的年轻力壮干到如今的年老体弱多病,可他觉得还能照顾“焦桐”几年。他说过,到自己真的老得扫不动了,会让三儿子来干。在魏善民眼里,年年“焦桐”花开,这是焦书记的魂在兰考,“焦桐”那是焦书记的生命之树。为了照顾“焦桐”,一家三代人不辞辛劳、无怨无悔当“焦桐”保洁的志愿者,这说明了什么呢?百姓谁不爱好官啊! 我一直记得老师讲过的一个感人故事。去年3月,贵州省部分县委书记赴兰考学习培训的同志在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后,发现焦裕禄雕像前的长凳上,坐着一对默默流泪的老人。参训学员上前询问时,那位老汉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坐在一旁的老婆婆解释说:“老头子就是看着他(指焦裕禄雕像),心里难受!”经询问后得知,老汉名叫魏实庭,老婆婆名叫孔令英,夫妻俩都已82岁了,因为身体不好,有好多年没到县城来看焦书记了。这天两人结伴到县城看病,看完病后就相互搀扶着来到焦裕禄烈士墓前。 在50年前,魏实庭是一名生产队长,曾经和焦裕禄一起种过泡桐树,一起防风固沙、治理洪涝、深翻盐碱地。当年魏实庭因为营养不良患了浮肿病,有一次吃饭时,在村里蹲点的焦裕禄把自己的红薯面窝头掰了一半,送给魏实庭吃,说自己不饿吃不了那么多。其实,那天焦书记和大伙一样,连续干了四个小时的农活,他哪里会不饿呢?……一想起当年焦书记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日子,魏实庭和孔令英就情不自禁地掉眼泪。 听了老人的讲述,一位参训学员就问老人,现在的党员干部应该怎样学习焦裕禄? 魏实庭想了一想,对面前学员们说:“一定要对老百姓好!” “一定要对老百姓好!”很朴实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沉甸甸的分量。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人民群众至今一直惦记着他。 关于焦裕禄,老师讲过这样一段评语,焦裕禄同志说平凡也很平凡,他就是做好了人生两件事,一是做人有道德,二是做事有能力。这话通俗点讲,就是做人守本分,做事有本事。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焦裕禄并不是多么高大上的人,他是很朴实很务实的一个人,是一位可敬可学的人。焦裕禄同志像泡桐树一样,扎根人民沃土,勤政为己任、爱民如己身,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真心诚意服务人民,以实干、苦干、拼命干的工作作风,铸造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桐”是一棵不平凡的树,是一棵长在人民心中的树。“焦桐”花开,淡雅馨香,一如焦裕禄的人格魅力,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