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平民情怀,大师风范

时间:2014-12-19 10:31来源: 作者:博华 点击:
季羡林作为从齐鲁大地走出去的一位学养深厚学术大家,骨子里秉承了山东人朴实无华的典型品德。出生于满清王朝行将灭亡的旧中国,历经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高贵的血统,从出生地临清穷乡僻壤的农村,来到省城济南求学,到故都北京清华读

生活中闲来无事,雅好读书。读书之好,尤好阅读散文。几十年下来,各家散文大都有所涉猎,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只有十几位。其中季羡林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之所以对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有深刻印象,倒不是先生为文的技巧有多么高明,完全是季先生做人的高尚品德感动了我。阅读先生的散文,朴实无华的文字,将先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娓娓道来,一股人性的暖流流泻在字里行间,让人心生感动。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卓越的学术人生历练了他宠辱不惊的性格,秉承陶渊明先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在教授这一学术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卓越的学术成果,实现了一个学人的人生价值。作为一位学术大家,季先生从事的学术研究可以说是曲高和寡,在当下的中国乃至世界,很少有人能够走进先生的学术人生去对他的学术成就评头论足。生性恬淡,不好热闹的季先生每天的生活除了教学面对学生和学术活动外,就是回到家里伴一盏青灯,在阅读和写作中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他所从事的学术事业。在从事一般人眼里绝对是枯燥乏味的学问之外,先生还挤出宝贵的时间将自己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进行深情回忆并写成文字,于是为我们普通人走进并了解这位学术大师的人生经历,洞开了一扇大大的窗户,就这样先生精彩的学术人生和为人品德,以及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人生感悟,生命智慧通过这些文字一下子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对先生深邃的生命世界有了一条进一步深刻认识与了解的通道。

季羡林作为从齐鲁大地走出去的一位学养深厚学术大家,骨子里秉承了山东人朴实无华的典型品德。出生于满清王朝行将灭亡的旧中国,历经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高贵的血统,从出生地临清穷乡僻壤的农村,来到省城济南求学,到故都北京清华读大学,再到德国留洋十年,取得博士学位,最后回到祖国,在新中国著名的北京大学执教,一路走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学术成就斐然,并桃李满天下,终成一代海内外闻名,并被学界景仰的学术大家。一个中国穷苦农民的儿子,用自己的执着完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奇迹。季先生作为一代学术大师,虽然闻名天下,但他骨子里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让他在为人处事方面始终非常低调,从来不摆文人的架子。大凡与他接触过的人,上至国家总理,下到平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用平等的态度与所有人交往。季先生跟学术问题打交道的态度可以说严肃认真,但生活上作为一个国宝级的教授,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来看他都不讲究,不挑剔。几十年如一日,在家里吃的是妻子做的粗茶淡饭,出门则穿着一件普通的中山装,行走在北大校园里,或出现在各种学术场合,让不熟悉他的人见到他时,怎么也不会把他与一位有着留洋十年经历,满腹学问的大学教授联系起来。至今北大校园还在流传着入学新生把他视为校工,让他看行李的佳话。

一位文人,一位学术成就卓越的文人没有一点架子,默默无闻把精力和热情倾注到自己的学术事业里,不急功近利,不为世俗所动,这在当下的中国实在是一道罕见的精神风景。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学有成,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背后的秘密和故事在先生的散文里是不难找到答案的。季先生的散文,文风朴实得一如他的形象和为人。读季先生的散文,首先第一感觉就是它接地气,感到亲切,完全没有一般文人靠耍文字技巧在读者面前表现出的那种卖弄之嫌。季先生的散文都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亲身感受。平淡的文字,包含着先生的一腔真情,如一缕温暖的春风,徐徐吹来,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在季先生的生命里,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对自己的母亲尽孝。六岁那年他离开家乡,离开了自己的生母,被叔父接到济南读书,从此与母亲见面的时间便屈指可数。直到1933年初秋,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季羡林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母子之间竟有八年没有谋面了。原本打算结束大学生活,有了工作,就把母亲接到身边尽孝的季羡林,他的美好愿望没能实现,最终落空了。回到家中,望着躺在冰冷棺材里的母亲,季羡林长跪不起,嚎啕大哭。一位旧中国的普通女性,一位一生不识一字,一生只在娘家村庄和婆家村庄往来生活,没有出过远门,没有留下自己名字的普通女性,生育了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自己却忍受了太多的人生孤独和苦难,最后在凄凉中连自己的亲生儿子没能看上一眼,就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母亲走了,从此,母亲的形象便经常出现在季先生的梦里,让先生时常从梦中哭着醒来。为了表达自己念母的痛苦心情,季先生经常在自己的文章里满含深情,提到自己的母亲,其中《赋得永久的悔》这篇散文里,季先生用撕心裂肺的语言说出了他心中“永久的悔”便是离开了自己的母亲,没能对她尽孝。“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高粱面做的干粮)。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读罢这样的文字,能不为之动容,能不潸然泪下吗?如今先生已经魂归故里,安葬在母亲的墓旁,这或许了却了先生一生心头挥之不去的“悔”,同时也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有人把季先生的散文称之为学术散文,我不认为如此。作为著名学者,季先生的散文没有一丝一毫的学究气息。他的散文写的大多是学术以外的事情。他深知自己写的散文是面向大众的,给普通人阅读的,要做到通俗,让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绝不能在自己的文章里故弄玄虚,用别人不懂的学问来炫耀自己,愚弄读者。季先生虽然是研究印度古代语言的一代宗师,但他的中国语言文学的功底却极其深厚,正是凭借扎实的汉语功底,让他早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便与吴组緗、林庚、李长之因共同的爱好而结为好友,成为当时名满清华大学的“四剑客”。这一时期,季先生已经开始向报刊投稿,并发表了《年》、《黄昏》等著名散文,虽然年轻,但文风却已经十分老到,俨然一派大家风范。后来去德国留学,季先生的文学创作便很少见诸报端。现在读到的季先生的散文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写成的回忆性文字。面对自己走过的人生经历,历经多年的风雨坎坷,沉淀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通过自己所思,所想,所悟,借助手中一管生花妙笔,信手拈来,皆成文章。忆家乡,忆人生,忆父母,忆师友,质朴的文字,承载着浓郁的感情,深刻的人生智慧,感动着阅读者的心灵。每每读到这些文字,就仿佛觉得有一位忠厚长者在自己的耳边用款款深情在与自己聊天。所谈之事从国家大事,到衣食住行,像拉家常一样,徐徐道来,声声入耳,句句亲切,没有一丝居高临下的感觉。读着,读着便忘记了吃饭睡觉,有时一本几百页的书差不多十几个小时就一口气读完,真有大快朵颐之快感。近年来能让我如此疯狂、痴情阅读的书籍已经十分地罕见。

季先生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敢讲真话。著名作家梁衡在拜访先生时曾问及他最佩服者何人。答曰:“梁漱溟”。又问再有何人。答曰:“彭德怀”。这充分展示了先生做人向善求真的人格之美。先生在《做真实的自己》一文中写到,“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该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季先生这种表里如一的人生态度是他人生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只有老老实实做事的人,才不会被浮名虚利所困。 季先生一生接触的人很多,好多人都是有重要影响的官员与学者,其人脉资源之丰富,令人羡慕。季先生却把如此宝贵的资源给浪费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知道自己吃了几碗干饭,自己今生就是做学问,培养学生的材料,不适合其他工作,尤其是做官。他在北京大学做副校长,是被人赶鸭子上架抬上去的。他培养的学生和认识的人有好多是官居要职,但他从不与他们主动来往。他的清华同学胡乔木与他大学同学时候,便非常要好,且在学问上相互欣赏,后来胡乔木官位显赫,但季先生从不打扰这位同学,反倒是胡乔木有事亲自登门看望他或派车将他接到自己家中,一叙当年同学友情。尽管季先生没有主动登门走访朋友的习惯,但还是有许多人愿意主动登他的家门与他交往,并且留下了不少与朋友交往的佳话。到了先生晚年,人们更是基于他非凡的学术成就,各种学术机构纷纷聘请他担任会长、顾问等各种有名无实的职务。据他自己说,光顾问一职就超过一百个,这对他平静的学术生活真是不堪其扰。为此先生在晚年不得不发表声明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这三顶在别人眼里无比荣耀的学术头衔。在他眼里这些头衔只不过是些虚名,有人奋斗一辈子,就为了这些。为了实现此目的,甚至不惜学术造假。可季先生在乎的只是自己做了些什么,所做的事情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什么益处,至于别人为此给予什么荣誉,他却表现得十分冷静和淡定。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态度,季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甘于寂寞,用扎实的学术基本功,不但创造了令人服膺的学术业绩,而且在为人处事方面坚持原则,不人云亦云,说真话,做真事,活出了属于自己,感动他人的人生精彩。

季先生散文最突出之点,就是先生自己所说的:“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所谓“散”,就是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局,随手拈来,什么都可以写;所谓“似散”,就是并非“真散”,而是“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满腹学问,且经过人生风雨历练的季先生,精明而不世故,通融而不圆滑,葆有一颗赤子之心,用光明的赤子情怀,观察五味人生,分析世情百态,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笔下的文字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将先生的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在他的文字里,一切仿佛浮云,再激荡的情绪,再深刻的痛苦,也可以用随和平稳的态度来表达,读这样的文章,不但能净化心灵,而且能平复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实乃滋养心灵的一大乐事。古语曰:“上善若水”。季老用一生的时间给自己造了一颗如水般澄澈的心,既映照出世间的尘埃,也看清自己心上所沾染的污尘。近一个世纪时光的磨洗,让季老心胸平和,不喜不惧,宠辱不惊,逍遥自在,一如赤子。

如今,斯人已逝,不由得让我们心生感叹:平民情怀,大师风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骑士的崛起:骑士阶层的崛起和衰落

作者:阚天下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在欧美被普遍称为“黑暗时代”,在这个时期,宗教严苛,战乱频繁,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同时…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春的遐想

    北方的春天是在冰封万里的时刻降临人间的。从立春开始,人们便翘首期待着第一声春雷,...

  • 我的谭老师

    有人把老师比喻成灯塔,把学生比喻成航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这个比喻无...

  • 黄河谣

    我望着黄河水,心潮澎湃,哪里是它的源头第一滴水,它流呀流,把多少高原流成流成平地...

  • 江南乌镇

    我对乌镇的了解源于文学巨匠茅盾,这位出生在乌镇的文坛泰斗,在其作品中充满了对江...

  • 花叶共灿然

    都说春花很美,其实,春花的美,美在它的炫烂,美在它的嫣然,美在它的芳菲;都说秋叶...

  • 禹王台的樱花

    周末我睡前没有设置闹钟,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满屋子的春光。一绺绺金丝银线一样的春光...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