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中华古诗词历经岁月的磨练洗礼,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她深厚的文化蕴涵正是中国诗人的创作之根,她的处人原则,处世态度,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她是中华文化和谐的文字艺术精髓之一。
“从上一世纪(二十世纪)以来,不仅在教育领域,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古典文化精粕之扬弃,不说数典忘祖,至少也是矫枉过正,将“孩子连同洗脚水一起倒掉了”。“文革”更是将此推到极致,“推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其结果便是传统文化在我国两三代人中几乎断了代。其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社会上上下下将兴奋点更多地关注到现代化与西方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于是,传统文化的湮灭,人文精神的缺失,几乎到了历史最低点,令人不禁扼腕痛惜。”
同时,古诗词在形体、格式上又有诸多条框。人们要在既定的规则里完成自己的心意。大大圈缩了情绪上的随意性。目前,大多数两三代人对中华古诗词的认识,无非是停留在童年背诵过的几个段子,或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句。甚至很多人把自己偶尔写的几句有点古意的顺口溜,常常拿来沾沾自喜。
这就是中华古诗词这一文学艺术,在现代的莫大悲哀。
作为半壁江论坛人,您如果对中华古诗词有一定的理解和造诣,请您挺身而出,为论坛《古词新吟》版块,尽一点微薄之力;为中华古诗词这一文学艺术尽一点微薄之力。
作为半壁江论坛人,我们理解做这一版块斑竹的难度,回帖难,争议大,解释多等。因此对本版斑竹的条件要求考虑尽力放宽。只要您有一定的上网时间,请您挺身而出。
有古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坛管理团队期待您的加入,共同推动半壁江论坛《古词新吟》的发展。
望广大网友积极应聘!
|